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的傳統農歷新年。傳統的名稱是新年、新年和新年,但它們也在口頭上被稱為新年、慶祝新年和中國新年。在古代,春節是指節氣中春天的開始,也被視為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為新年。壹般來說,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才結束,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三或二十四,壹直到正月十九的祭竈。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國人慶祝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先、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壹些國家和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家庭團聚的節日。在這壹天,人們盡量回家與親人團聚,表達對來年的殷切期望和對新的壹年生活的美好祝願。春節不僅是壹個節日,也是中國人釋放情感、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和永恒的精神支柱。
元宵節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乙:掌管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夜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懷柔區、密雲縣、山西省柳林縣、河北省蔚縣、福州市馬尾區、泉州市、晉江市、福建省仙遊縣、連城縣、甘肅省永昌縣、青海省樂都縣申報元宵節(采穎米習俗、九曲黃河擺花燈習俗、蔚縣拜花燈習俗)。
2014 12.3,北京市門頭溝區、河北省灤平縣、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山東省淄博市寧海縣、張店區、陜西省賓縣申報的燈會(千軍臺莊戶旗會、花會、河龍燈決勝會、千童燈會、淄博燈會、賓縣)。
清明節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冬季至日後的第108天。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節日之壹。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起初只是壹個節氣的名稱,後來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區,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清明節前兩天慶祝寒食節;垣曲縣也講究清明節的前壹天寒食節,前壹天清淡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壹年八大節日”之壹。壹般是公歷4月5日左右,節日很長。有兩種說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這20天屬於清明節。清明節原意為掃墓日,民國政府於1935年春分後15天定為國定假日,也稱全國掃墓節。
端午節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午節”是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壹,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它最初是中國人擺脫疾病和預防流行病的節日。吳越春秋以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來,因為詩人屈原在這壹天去世,所以這壹天成了中國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壹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紀念。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七夕節;七夕節
中國情人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妹生日,起源於中國。它是中國地區和壹些受漢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傳統節日。農歷七月初七或初六的晚上,女子在院中向織女求智,故稱“求巧”。
它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的針線活,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中國情人節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中秋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和東亞國家許多民族流行的傳統文化節日,在農歷八月十五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和元旦壹起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但是中秋節沒有大規模的元宵節,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活動。
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曬秋節、“踏秋”,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壹般會包括旅遊賞秋、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活動。
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從此代代相傳。重陽和三月三的“春遊”,都是壹家人。重陽那天,所有親戚都要壹起爬山“避災”。
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是中國農歷的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季的至日通常被稱為“冬季節”、“龍至日節”和“亞洲新年”。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用土歸觀測太陽,確定了冬季至日,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時間在公歷65438+2月265438的0到23之間。
在冬季的至日,太陽在地面上的直接位置達到壹年中的最南端,幾乎直接到達南回歸線(南緯23° 26′)。這壹天,北半球得到的日照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越往北越短。如在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 33 '),白天為11小時59分,海口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約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為9小時20分,故稱“中國最北”。冬天的至日過後,夜空中的星星完全被冬天的星星取代,從今天開始,它們將進入第九個。此時,南半球正處於炎熱的夏季。
更普遍的是,在中國北方的冬季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俗話說:“冬天至日來的時候,吃餃子。”在南方,吃餃子,但也有例外。例如,在山東省的滕州、曲阜和鄒城,在冬季至日數九的習俗很流行,在同壹天喝羊肉湯的習俗意味著驅除寒冷。各地的飲食習俗不盡相同,但吃餃子是最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