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介紹
止血藥藥性不同,寒涼、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出血;其性溫,能溫經止血,適用於虛寒出血;具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瘀血出血;具有收斂的性質和收斂止血的功能,可用於長期出血。
主藥:仙鶴草、艾葉、雞心、白芨、紫珠。
5中藥藥理學
血液功能中有凝血和抗凝血兩個相互矛盾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
止血的
為了維持動態平衡,血液不僅能在生理條件下在血管中循環,還能在受傷部位凝結止血。在病理狀態下,上述平衡被破壞,或發生出血,或形成血栓和栓塞(體內凝血)。止血是壹項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三個重要因素:血管收縮、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如果發生創傷性出血,局部血管收縮,血小板在血管破裂處聚集破裂,並釋放縮血管物質和“凝血因子”,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V、VII、VIII、VII、XII等。)也被激活參與凝血過程,於是形成血凝塊,止血。此外,當纖維蛋白形成時,血漿中的纖溶酶原
在活化因子(組織激酶和尿激酶)的作用下變成纖溶酶(蛋白水解酶),能分解纖維蛋白,溶解血管內的血凝塊,恢復局部血流。
止血是壹個復雜的問題,它可以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血管的厚度、血壓的水平、血液的粘度和血液凝固的各種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液凝固過程的各種因素。圖中總結了血液凝固過程、血凝塊溶解過程和藥物作用之間的關系。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也是壹些疾病的癥狀。所以在應用止血藥時,要根據各種出血性疾病的病因來使用,並進行適當的配伍。血熱出了問題,要和清熱涼血的藥壹起用;陽虛不能溫經,宜與溫陽益氣藥同用;陰虛陽亢者,宜與滋陰潛陽藥同用;氣虛不能補血,要配合補氣的藥物;血瘀出血要用祛瘀止血。化瘀止血類藥物應與活血行氣類藥物配伍。常用的止血藥物有白芨、地榆、仙鶴草、三七、側柏葉、艾葉、地榆、槐花、小薊、白茅根、紫珠、茜草。復方包括膠艾湯、石慧散、四聖丸、止血生肌。
止血的
粉、雲南白藥、三七傷片等。上述止血方中,有壹部分是經過現代科學研究的。其止血藥理作用如下:
(1)使局部血管收縮止血,如三七、紫珠、大薊。
(2)作用於凝血過程,縮短凝血時間:有的增加血小板數量,促進凝血,如仙鶴草、紫珠;能增強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縮短凝血活酶的產生時間,如白芨;有的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如三七、蒲黃;能糾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礙者,如茜草,據說有抗肝素作用。
(3)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強毛細血管對損傷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如槐花、白茅根。
(4)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如白芨、大薊、大薊、地榆、艾葉、仙鶴草。三七、茜草、蒲黃等。在止血藥中既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又有促進血塊溶解的作用,說明其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利於止血不留瘀。
6個類別
止血藥可通過收縮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或增強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和加強凝血過程,或抑制血塊溶解過程而產生止血作用。近十年來,以蛇毒中提取的止血酶為主要成分的生化止血藥物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已成為治療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狀態的主流藥物。目前國內臨床常用的止血藥約有20種,根據凝血機制的不同環節分為四大類。
促凝血因子活性藥物:通過影響某些凝血因子,促進或恢復凝血過程而止血。代表藥物有血凝素、去氨加壓素、維生素K1、維生素K3、維生素K4、乙二胺乙酸甘氨酸等。
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藥物:能增強毛細血管對損傷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受損毛細血管末端收縮止血。代表藥物有卡絡和卡絡磺鈉。
抗纖溶藥物:通過抑制纖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纖溶酶原不能被激活,從而抑制纖溶。代表性藥物有氨基己酸、氨基甲苯甲酸、氨甲環酸、抑肽酶等。其中6-氨基己酸因其作用強度弱、維持時間短、副作用多,壹直很少使用。這類藥對壹般慢性滲血效果較好,但對癌性出血和創傷性出血效果較差。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和腹瀉。使用時應慎重選擇患者,必須確認纖溶亢進,否則出血性疾病會轉為致命性血栓。對老年病人要特別小心。有血栓形成傾向和血栓栓塞血管史的患者禁用。
其他外用止血藥物:可吸收傷口止血封閉劑、明膠海綿、可吸收止血絲、黃連素、雲南白藥、止血粉8號、止血消炎貼等。
除了按藥理作用分類,還可以按藥源屬性分類,分為化學藥品(如維生素K系列)、生物制品(如血凝酶)和其他產品。生物制品占很大份額,凍幹粉是大多數劑型。據中國藥協統計,我國醫院用止血藥物市場規模已達約6543.8+0.5億元/年,年均增長率為4.59%,基本保持用藥水平穩定,約200家企業的產品參與止血藥物市場競爭。根據2004年全國16家醫院止血藥銷售金額,估計份額為:血凝酶33%,抑肽酶15%,氨甲環酸16%,凝血酶原復合物7%,其余為凝血酶、人纖維蛋白原、氨基甲苯甲酸等。
7預防措施
◎止血藥應用註意事項◎
1.止血藥從藥性來說是不壹樣的,涼血止血,溫經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臨床應用應采用與其性質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2.止血藥是治標產品,臨床應用需要配合相應的藥物如退熱藥、溫藥、活血化瘀藥、補藥等,標本兼治。
第三,虛寒證壹般不用涼血止血藥,熱證壹般不用溫經止血藥。收斂止血藥主要適用於出血時間較長而無邪瘀者,以免留有瘀血和邪氣。
第四,大出血,每次出現氣血虧損,陽衰陰衰的證候,首先要考慮的是補元氣,急救陽氣回歸,救氣救陽,以免耽誤病機。
5.止血藥的劑量和用法不同,有需要炒炭的(艾葉),不需要炒炭的(三七),煎服為主的(蒲黃),直接研磨吞服的(白芨),需要大劑量的(仙鶴草)。
止血的
8其他藥物
◎止血藥物包括:
1.止血:荊芥、防風(解表藥)、荷葉(清熱藥)、鹿蹄。
止血的
草(祛風濕藥)、降香(活血化瘀藥)、沙棗葉(化痰止咳平喘藥)、阿膠、山茱萸(補虛藥)、烏梅(固澀藥)。
二、補血止血:當歸(補藥)
三、補血止血:龜板(補藥)
四、收斂止血:馬勃(清熱藥)、五倍子、赤石脂、玉玉良、石榴皮、刺猬皮、烏賊骨(收斂藥)。
五、涼血止血:梔子、夏枯草(清熱藥)、赭石(理氣藥)、黃藥子(化痰止咳平喘藥)、墨旱蓮(滋補藥)。
六、化瘀止血:五靈脂(活血化瘀藥)。
9相關實驗
凝結試驗方法
①凝血時間測定法。凝血時間的測定是觀察中藥是否對凝血機制有影響的主要試驗方法。如果發現中藥提取物對凝血時間有影響,可以進壹步考慮其他實驗。所以這種方法也是篩選中藥的常用篩選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玻片法和試管法。比如湖南醫學院藥理實驗指南,氯化鈣的促凝血作用。大黃石灰水的止血效果可以模仿上述方法進行檢驗。使用該方法時,除了比較正常動物和服藥動物凝血時間的差異外,還可以設置幾個劑量組對中藥進行檢測,並可以已知的中藥或合成藥物作為陽性對照組。如氨甲環酸或氨甲環酸註射液,可作為對照藥物,另設壹組。
②凝血酶原時間測定法。該方法是壹種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可及性的試驗方法。
③中藥對內源性凝血系統相關凝血因子的影響。用於研究中藥止血機理。該方法也是研究抗凝藥物的常規篩選方法之壹。
纖溶實驗方法
確定中藥對纖溶過程的影響也是尋找促凝劑和抗凝劑的重要試驗方法。因為藥物會幹擾體內的纖維蛋白溶解過程,所以會發生凝血或抗凝。壹般先測定全血或血漿凝塊的纖溶活性,再進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試驗。
血小板功能試驗
包括血小板粘附和血小板聚集實驗。兩者都有體外試驗和體內試驗。通常,使用體外分析。
血栓形成實驗
這種方法可以反映血小板在整個動物血流中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其血栓結構類似於動脈中的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不僅受藥物影響,還與血流速度有關。血小板計數。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被藥物抑制時,血栓重量較輕,因此可以從血栓重量來測量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該方法可用於研究活血化瘀藥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