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情節力(二):如何讓文章生動10

情節力(二):如何讓文章生動10

我曾經聽過壹個關於客家飲食的講座。我是六位客人之壹。主持人會依次問六個問題。請分享五分鐘。

第壹個問題是“客家風味是什麽”。這個問題很抽象,很難回答。我怎樣才能吸引上百名觀眾,不像其他專家,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還好我是第四個發言的,還有點時間準備。我拿出便利貼,畫出了金字塔結構。首先,我寫下了我的想法:客家風味是鄉土風情與生活智慧的結合;那麽它必須被具體化才有附著力。

以芋頭的青梗芋頭梗為例,我寫了三個重點:臺中大甲、高雄美濃、高雄佳縣芋頭梗怎麽煮,各自的情節是三地芋頭梗的味道:大甲不怎麽吃芋頭梗,因為不好處理,都留在地裏爛掉當肥料;美濃用白醋炒;佳縣有三種食物——炒幹煮排骨花生湯,加鹽發酵做酸芋頭梗,用來配粥...

我看著觀眾的表情,用麥克風描述芋頭梗的味道,聽到很多笑聲。通過壹根小小的芋頭梗的味道,我傳達了不同的風土和環境是如何影響客家人的飲食口味的。

主持人註意到我在現場用便利貼做筆記,觀察觀眾的肢體語言。“當人們聽到妳在分享時,他們會認真地俯身傾聽。”我回答說,生動有趣的演講可以吸引聽眾,但也要緊扣主題,避免失焦。

演講要生動,文章要更生動,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說話時,可以解讀聽者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寫作的時候,面前沒有讀者,很難判斷。這取決於讀者的同理心。

情節靠關節使文章運行。

情節力之前的課程,強調的是準確,思路和表達要準確。接下來要學會如何讓文章生動起來。

生動是有動作的畫面,有動作的文字靠動詞。句子和段落中有了動詞,就會立刻活起來,充滿積極的力量。

段落思維中,名詞和動詞是關鍵。斯蒂芬·金在《寫作》中說:“壹個句子是壹段意義明確的文字,包括名詞和動詞。壹個完整的想法從作者的腦袋跳到讀者的心裏。如果妳加上任何名詞和動詞,妳就會有壹個完整的句子。”

金字塔的結構就像人體的骨骼,是壹個穩定的硬件,但如果沒有動力的驅動就會僵硬。情節力是讓金字塔運行的關節,起關鍵作用的是軟件。

接下來我們來看三種不同類型的文章,如何用動詞讓內容生動。

■第壹種

要說個人的經歷、觀察、敘述和遊記,請參考《時過境遷》第壹章“鳳賓人的飯桌故事”的前兩段:

分解

這兩段主要用名詞和動詞連接,動作之後有畫面感。主題是觀察阿美族廚師姚忠如何采摘海苔的過程。我用海浪寫了壹個大場景,描述了姚仲為了采海草,不得不和大海搏鬥的過程。

■第二種

寫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者人生觀,還有人生故事。適量添加動詞會讓文章更加自信。作為參考,我在《走自己的路》中描述了女兒參加臺球校隊的心路歷程。

分解

每隔幾個句子,就會有動詞,很少形容詞。這些動詞都加強了畫面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形容詞用多了,會降低畫面感。

■第三種

圍繞交流主題,使用動詞可以強調語氣,增強畫面感,不會讓理性分析的文字過於枯燥,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和加深印象。

可以參考《機會效應》第六章“自我毀滅的攻擊”來談談如何創造人生的第二條曲線。

分解

壹個好的情節應該使用更多的動詞而不是形容詞。形容詞的問題在於它們模糊、不精確、深奧。

前壹段,我用了兩段文字描述了姚忠大廚冒險采摘海苔的過程,也可以只寫幾個字:“阿美族大廚姚忠是勇敢的,勇敢的挑戰自然,嘗試采摘海苔。”但讀者不會被打動,也不會知道要聽浪看浪。四個小波浪過後,又是壹個大波浪,他們得蹲在海裏,把海草摘下來,放在腰間的網兜裏...

為了用好動詞,作家不得不多加觀察和想象,細致地描寫細節、動作和變化,就像拍壹部動作片,節奏緊湊,創造出自己的寫作特色。

情節就是細節,成為文字導演。

劇情不僅僅是通過動作來傳達,還需要用細節來產生畫面感。比如我在描寫姚忠的動作時,除了動詞之外,還加入了很多細節描寫場景,會讓讀者覺得生動,充滿真實感。

細節不太好。很多人經常會寫很多細節,但是寫出來的東西讓人感覺很迷茫。問題是細節與主題聯系不緊密,導致讀者疑惑為什麽要看這些,也因此失焦。

細節需要緊扣主題才有意義。所以要從大量的細節中精心挑選,找出最貼合主題,最能讓人感受到的內容。推理寫作的秘訣指出,讓文字生動的秘訣在於細節,壹個令人信服的細節勝過壹整頁的描述。

以《機會效應》第二章為例,有壹段講述了因為我家馬桶出了問題,從網上找馬桶專家請他安裝馬桶的過程。(下劃線部分為細節)

分解

第壹段重點說了維修專家的守時,認真寫下他帶了各種工具,傳達了準備齊全的意思。第二段描述他會先咨詢客戶,認真安裝馬桶,禮貌又細心。第三段,他故意寫他跪著擦地板,說話很自信,表現出對自己專業的重視。沒有這些小細節,妳就感受不到這位廁所專家的特點。

精彩的細節會營造出強烈的畫面感。英語寫作書籍中有壹句名言“呈現,而非敘述”,強調的不是壹直敘述,而是把畫面呈現出來,讓畫面自己說話。有畫面感的文字可以在讀者腦海中同步直播。

用細節營造立體感

我們經常聽到工作人員問導演這個鏡頭要拍什麽,要呈現什麽。就是如何通過相機呈現平面劇本的立體畫面。

鏡頭角度就是讀者的角度。如果妳想利用畫面感,妳應該練習做壹個文字導演。文字是妳的鏡頭,帶讀者暢遊文字的海洋。“作者就像壹個電影攝影師,在故事過程中操縱觀眾的視線。使用的語言技巧相當於鏡頭的不同角度和鏡頭的快速切換。”史蒂芬·平克在《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中說。

導演這個詞有三種可以伸縮的鏡頭。“長焦鏡頭”描述的是外景和大場景;“中鏡頭”拉近畫面,呈現人物之間的互動關系;最後是“特寫鏡頭”,將鏡頭拉近主角,可以捕捉到面部表情、反應和感受,也可以捕捉到衣服或道具的細節。

以《時過境遷》第八章“壹個仙女的餐桌故事”為例;

分解

第壹段是長焦鏡頭。從我的角度,可以看到前面波光粼粼的山林,也可以看到壹個移動的影子。

第二段是中鏡頭。鏡頭在菜農賴哥身邊變焦,看到他打著大燈,穿著長袖襯衫,戴著鴨舌帽,拿著洗衣單。

第三段是特寫。鏡頭拍龍須菜,像壹列立正的士兵,也拍到了賴哥手指側著,傳遞著他摘菜的好功夫。

三個鏡頭由遠及近,用畫面展現了菜農的辛苦和技藝,也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工作。

如果是記敘文,只用壹段話或者壹句話就講完了:“我住在蘆筍農賴哥家裏,早上和他壹起摘菜,知道他天壹亮就起來幹活。這壹天,幾十年如壹日。”

這就是旁觀者敘述和主觀呈現的區別。如何讓讀者感同身受?與其告訴他們下著傾盆大雨,不如直接讓他們感覺自己被雨淋濕了。

劇情要糾結,引起情緒* * *

除了動詞和精選的細節,劇情最精彩的就是制造懸念。

很多教人講故事的書都會提到故事的核心是“沖突”。沖突是故事的引擎。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沒有沖突,故事就不會向前發展。

只要是故事,就會有沖突。沖突不壹定是緊張的。每個人都有誌向和目標,都希望壹路順風,但結果往往不如預期。當目標遇到外部或內部障礙時,就會產生沖突。有沖突就會有內心的糾結,會讓讀者產生好奇的懸念,關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所以故事的動力來自於為什麽糾結,怎麽解決的過程。

不管妳講什麽樣的故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讀者心中制造最大的懸念,促使他們不斷翻頁,以便知道後續的發展。推理寫作的秘訣強調劇情產生自己的表親,就是懸疑。懸念會讓妳壹直讀下去,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所以故事有壹個簡單的公式,目標+障礙+糾結,產生好奇的懸念,這也是壹個環環相扣的因果鏈。

認知科學家卡門·西蒙(Carmen Simon)在《記住,妳能贏》中指出,根據SlideShares網站在2015年進行的壹項流行研究,“意外”是讓人們長時間記住並引發行動的最有效變量。人只要感到驚訝(不管是好是壞),就會產生額外的情緒和關註。

只要超出原來的預期,產生意外,就會吸引眼球,讓讀者繼續讀下去。電視廣告播出前,會有阻礙目標的事件。對於這種突發情況,我們該怎麽辦?先賣了吧,讓妳迫不及待想知道。

只要掌握了糾結的元素,就會有吸引人的情節。除了寫作,還可以用在壹般的簡報提案中。如果內容豐富,表達清晰,可能就沒有吸引力了。因為只有目標,沒有障礙,沒有人們關心的糾結,觀眾自然無法產生持續關註的吸引力。

機會效應第二章“故意制造混亂”提到了直接從農民手中收購的buy buy是如何從壹個廣告文案專家放棄自己的大好事業,投身農業營銷,成為建立社會企業的CEO。我將這幾段分析如下。

分解

請註意兩個要點。壹、目標、障礙、糾結此起彼伏,三要素環環相扣,不跳。這個過程會產生起伏,會超出讀者的預期,讀者會想知道接下來該怎麽做。

第二,即使劇情再強大,還是要用魚骨寫法。先寫壹個魚頭句,傳達目標、障礙、糾葛的重點,再用壹個魚頭句傳達劇情,以壹個魚尾句結尾,與下壹段銜接。

情節力量是用來吸引、打動、說服讀者的。不能壹味的講故事,要緊扣主題,這樣讀者才會有所收獲。

以“買買的”金信義的故事為例:

分解

最後四段要關閉故事,回歸勇敢接受混亂的主題,用結論來強化故事的意義。

現實主義的讀者讓我們更加務實,充分利用情節力量,從而把外在的事實變成自己內心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