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義十三香是典型的家庭配方。建國初期,剛剛接過秘方的王守義,壹直延續著祖上制作香料的方式。然而,工廠的興起和行業的進壹步發展,使得原本就面臨動蕩的香料行業勉強維持生計。等到王守義60歲的時候,看到國內經濟終於逐漸恢復到適合工業發展的環境,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下,壹向保守的王守義終於花錢開了自己的第壹家店。
與其他香料品牌相比,王守義十三香其實遠不止13種香料,而是由王守義本人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重新研發的壹款含有20多種香料的調味品,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王守義在香料領域的強大天賦。
就這樣,十三香以其獨特的宣傳和“民以食為天”的魅力迅速傳遍了全國。現在已經擴展到200多種產品,幾乎可以說是調味品界當之無愧的“皇帝”。更神奇的是,創立37年的十三香至今仍未上市,也未出借。
論文認為,十三香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獨特的配方,還在於許多企業不敢想的價格配置,因為迄今為止其生產成本控制得非常嚴格。據說毛利只有80美分壹盒,創立時利潤只有5美分。正是因為這種“廉價”和堅持。成立僅幾年的十三香,1998年實現營收4億,2009年達到23.4億。壹方面是企業很好的成本控制,另壹方面其實和這家公司創始人60歲創業有直接關系。
與國內其他創業案例相比,王守義可以說是壹個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他不僅潛心做調味品,拒絕企業貸款和各種冠冕堂皇的營銷模式,甚至在去世前,還嚴格要求子女在接手企業後不得搞“圈錢”操作,也就是目前很多企業的買地建廠、上市、賣地、“經營不善”等“壹條龍”操作。
正是因為有了60歲創業的中老年人的固執和堅持,王守義十三香才能以其紮實的產品在市場上保持長久不變的口感和不變的口碑。
但是,這也帶來了壹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王守義這個名字和十三香已經完全綁在了壹起,不可分割。這家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王銀良,也就是王守義的兒子,壹直遵從父親的堅持,對公司的經營不做太大的改變,但同時也在努力探索更多的產品,經歷了近200次的新產品研發。然而,這些嘗試無壹例外地失敗了。壹個做單壹品牌的公司,在目前的經濟結構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
有趣的是,十三香在王守義的擴張和發展與仿冒密切相關。自從“興隆堂”這個品牌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以來,王守義及其後代從未停止過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
王守義去世後,整個國內調味品市場開始風起雲湧,人們都在思考能否在十三香行業分壹杯羹。但王銀良不僅極力維護父親的生意,還專註打假,甚至為此專門成立了“打假辦”,目前打假投入已達2000多萬元。
值得壹提的是,其打假成功與企業始終堅持極低利潤的做法有很大關系。如果要模仿,必須要有類似的調料和配方。如果不建設足夠強大的生產線,肯定會偷工減料,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成本都不會比現在的機械化生產低多少。也就是說,即使打價格戰,王守義也很可能是行業內的佼佼者。
報道指出,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為了維護父親的品牌,王銀良請來了所有試圖拆分甚至拆分的親戚,經過數次企業改革,現代管理模式和科學決策的管理機制逐漸形成。現在的王守義十三香無疑是壹家聚集了電子商務和現代工業生產線的調味品企業。
然而,從目前王守義十三香的繼承人來看,這家企業面臨的問題正是由於其創始人帶來的強大影響力。人們常說“三代不富”,用在王守義家裏可能不是壹句空話,但造成這個問題的不是王守義的兒子或孫子,而是產品。
目前電商行業的發展已經開始不斷沖擊十三香這個品牌,因為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但同時調味品的選擇也更加“懶”。喜歡成品和半成品的人多了,願意自己做飯的人少了。十三香在酒店產品中更多的是作為調料使用。然而,即使在餐館,激烈的競爭也開始要求他們降低成本。
作為企業的負責人,王守義的孫子王太白原本是個紈絝子弟。在英國留學時,他認為房地產是發展的未來,他做了很多房地產投機。結果最終虧了幾千萬,不得不回國。直到他第二次把所有積蓄投入房地產,才勉強賺了十幾億。王太白終於開始正視家族生意,用自己的方式遵循祖父“不上市不貸款”的經營原則。
按照嚴格的標準和精湛的現代工藝,十三香在王守義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生產方式和人們口味的變化,讓十三香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很多人覺得可能好景不長,成為十三香的品牌現在也陷入了十三香的困境。
目前,繼承了王守義企業的王銀良和王太白正試圖通過電子商務行業將13香推向海外。除了始終堅持走屬於創始人和企業的創新之路,電商行業在這家公司的發展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前品牌的建立可以依靠人際傳播和優秀的產品質量,現在需要增加信息傳遞方式。
其實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十三香這個品牌,這對企業的發展並不是壹件好事。但相信目前繼承這個企業的王氏後人,不僅有長輩的堅持和固執,更懂得創新和發展。希望駐馬店市興隆堂牌坊門能長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