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藥出自宋代官方藥典《宋?太平惠民和記局藥方”
處方組成:
人參(1000g)、炙甘草(1000mg)、白術(1000mg)、山藥(1000mg)、茯苓(1000mg)、
白扁豆(750克)、蓮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甘子幹姚丹:人參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蓮子
消食開胃:山藥、白術、砂仁
祛痰劑:桔梗
抗外源性藥物:無。
藥比較簡單,主要是養津液,利水飲(濕)。配山藥、白術、砂仁,消食開胃。方中無解表之物,溫中力弱,無感冒藥,無溝通陰陽之功。本方的總體病機為津血虧虛兼冷飲的證候群。裏面有冷飲,喝沒有溶解津液的水,會造成津液流失,舌面開裂。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蓮子、白術,淡滲利尿,使水飲為津液,同時以人參、甘草滋養津液。山藥、白術、砂仁和胃。達到利水除濕、開胃消食、生津化痰的功效。
有可以治療的跡象。
可用於體虛,舌質微胖,或舌面幹裂,苔白膩。舌淡。脈弦,或微弦,或閉弱,失眠頭暈,輕則嘔吐惡心,因津液不足、血虛水濕過多而引起的輕咳癥狀。食欲不振,便溏,四肢沈重,腹脹,腸鳴。瘦瘦的,肌肉發達。也可以用於壹些眼皮浮腫、眼袋大的人。輕度濕疹。
不適用於。
三陽病為表證,表現為感冒、發熱、多汗、怕風、幹咳無痰、口渴、濕熱泄瀉。冷熱交流。等病好了。
藿香正氣散
出自古代名醫藥方《太平惠民和記局方》
藿香正氣丸主要由:
廣藿香150克、紫蘇葉、白芷50克、大腹皮、茯苓50克、白術(炒)、陳皮、半夏(制)、厚樸(姜制)、桔梗、甘草、大棗25克、生姜15克。作文那麽,它的作用是什麽呢?
我們觀察每種藥物的性能。
辛溫藥:藿香、紫蘇、白芷、生姜。白術、厚樸、桔梗、半夏。
化陰:茯苓皮、半夏、白術。
行氣降逆:陳皮、半夏、厚樸
甘甜:大棗炒甘草茯苓
從寒熱醫學的角度來說。
陽性藥(溫)藿香、紫蘇、白芷、生姜。白術、厚樸、桔梗、半夏。
大棗炒甘草茯苓
陰性藥(感冒)無。
我們壹眼就能看出整個藥方的作用。主要具有解表、退熱、利濕、行氣、減少不良反應、止嘔、燥濕化痰、滋補利水的作用。藥方裏沒有感冒藥。溫心有很多毒品。有很多溫的藥。平藥少,無陰性藥(寒涼)。
什麽都不做
處方中,藿香用量最大的是君藥。辛能祛表溫中,故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痛、吐瀉、瘧疾、痢疾、口臭。與紫蘇、白芷、生姜配伍,可增強對外感邪氣的認識,桔梗可止咳化痰,結合陳皮、半夏、厚樸、大肚、白術作為臣藥的作用,可溫中、降不良反應、止嘔、降氣化水、飲(水濕)促進消化。炒甘草,甘草和大棗茯苓,以防止過量飲用新華三。
從經方方義分析,是表裏有虛寒水的證候群。
可以治療。太陰飲水引起的壹系列問題,如頭暈、嘔吐、心悸失眠、痰多、咳嗽、胸悶、瘙癢、咽炎等。,中焦飲水可引起飲食不佳、嘔吐,下焦飲水可引起腹瀉、腰酸背痛、出冷汗。水濕於肌表,可引起皮膚疾病、陰虛表證引起的頭痛發熱、太陽表證引起的發熱等。表證的問題,四肢都是表證。問題,比如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等等。
適用於。
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或惡寒、發熱、頭痛、嘔吐、頭暈、心悸和失眠。咳嗽,痰多,胸悶,喉癢,咽炎,飲食入口嘔吐,消化不良。腰冷、腰重、腹痛、腹瀉、出汗、輕度皮膚濕疹。所以,如果結合西醫所說的病名,還可以治療坐車引起的頭暈美尼爾氏綜合癥,旅行引起的水土不服。飲食不潔引起的上吐下瀉,孕期嘔吐等。
適合
津液不足,舌苔有裂痕,容易發生口腔潰瘍的患者。熬夜的患者比上火的患者多。以及少陽病引起的寒熱,陽明病引起的便秘或三陽病引起的發熱。
綜上所述,兩丸散。
藿香正氣丸更厲害。氣化和潤濕的強度強。專治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以及表證發熱、頭痛、嘔吐、頭暈、心悸、失眠。咳嗽,痰多,胸悶,喉癢,咽炎,飲食入口嘔吐,消化不良。腰冷、腰重、腹痛、腹瀉、出汗等癥狀。根據不同類型的患者,可選擇膠囊、液體和丸劑,方便服用。也就是說對於上面提到的各種適應癥都要辯證使用。主要是表裏癥狀相同,嘔吐、腹瀉、發熱等癥狀同時出現時效果更好。其他癥狀稍弱,可廣泛用於治療騎馬引起的頭暈美尼爾氏綜合癥和旅行引起的水土不服。飲食不潔引起的上吐下瀉,孕期嘔吐等。
沈淩白術散功能較弱,無解表作用。適用於輕度飲水(水濕)證,對因飲水津液流失而引起的疲勞有較強療效。因水攝入不利或津液不足、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頭暈、輕度嘔吐、惡心、輕度咳嗽癥狀,以及因裏虛水濕過多引起的盜汗。食欲不振,便溏,四肢沈重,腹脹,腸鳴。瘦瘦的,肌肉發達。也可以廣泛用於眼皮浮腫、眼袋大的人。過度打針、出汗、不思飲食導致的輕度濕疹。如果要套用西醫的名字。現用於慢性胃腸炎、糖尿病、貧血、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水腫、慢性肝炎、慢性腎炎、長期不轉陰的蛋白尿等消耗性疾病。
所以中醫的壹組證候可以有很多西醫提到的病名,從辯證的角度來說。不要用西醫的名義去辦中醫。這往往不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