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起源簡介。

端午節的起源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是我國各族人民紀念民俗的節日。從古代劃龍舟、吃粽子、插菖蒲,到今天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暑、祈福健康,很多古老的習俗被完整地傳承下來。那麽妳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關於端午節是怎麽來的,有很多說法。接下來我就詳細介紹壹下。

1.為紀念屈原,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屈原悲憤交加,寫下名篇《懷沙》,投入汨羅江殉難。沿河的人們知道後,都乘船去打撈,並把粽子扔到河裏,以防止魚蝦蠶食他。後來,這壹天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因此,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

2.紀念伍子胥,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壹種說法,就是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為了不被滅口,只身逃到了吳國。後來他和孫武為吳國效力,差點把楚國給滅了,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打。在吳王闔閭之後,夫差登基。吳越爭霸,吳軍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伍子胥提出“雞犬不留”,但夫差贊成講和。隨後,越國賄賂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判了他死刑。

伍子胥臨死前告訴人們,他死後要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東門上,要看著越軍滅吳。夫差大怒,於五月初五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包裏,扔到河裏。後人懷念伍子胥,所以端午節就去劃船,扔粽子。

3.1983年的夏季至日論,劉德謙先生在《端午節的由來》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季至日。他的解釋源於《歲時》對端午節的描述如下:陽光明媚,正值盛夏。也就是端午節在夏天。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夏季節日”和“中秋節”。

至於賽船和吃粽子的習俗,隋代人把它們視為夏季至日的娛樂活動,而不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夏季至日的節氣與端午節密切相關,因此這種說法認為夏季至日是端午節的起源。

4.為了紀念曹娥,曹娥說,曹娥是東漢上虞人。他的父親為了捕魚淹死在河裏。幾天後,他父親的屍體仍然下落不明。那時,曹娥只有十四歲,每天晚上都哭著沿著河邊尋找他的父親。過了十七天,他在農歷五月五日投河自盡,五天後被村民發現。

盡管最小的女兒曹娥死了,她還是找到了父親的屍體,並把他帶到了河邊。人們看到這壹幕都很感動,認為她的孝心感動了上帝。後來,人們把曹娥把她父親抱出來的地方叫做水河畔村。同時,她的孝心也感動了周圍的村民。他們埋葬了曹娥的父親和女兒。同時,他們在曹娥挑水的河邊建了壹座曹娥廟,為她做了壹座雕像,並尊稱她為“孝女”。他們把這個小漁村叫做曹娥村,並把它改成了曹娥河。

每天曹娥潛到河裏,都會有壹場廟會在盛達的曹娥廟舉行。很多村民都會來祭拜這位孝女,並送上題字贊美她的美德。時至今日,曹娥江的河水無論多麽兇猛,只要到了曹娥廟門前,就會變得平靜,仿佛覺得愧對孝順的女兒,便會悄然離去。經過曹的臉時,河水又會發出聲響。

因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自盡的日子,所以很多人把端午節當成紀念曹娥的節日..

端午節習俗1,賽龍舟

從“紀念屈原”,漁民劃船尋找屈原,到現在,端午節前後幾天,全國各地都舉行“賽龍舟”。龍舟上的船夫在河上劃槳競速,距今已有1500多年。

2.吃粽子

楚人為了紀念屈原,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的由來。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粽子大多用竹葉包裹,用糯米和黃米做成。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做法,比如不同口味的甜粽子,不同材料的肉粽子。

3.掛艾草

歷史上五月初五被稱為“毒日”,是因為五月氣候逐漸升高,又是雨季,蚊子多,濕度較重。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荊楚紀年》中記載“采艾草以為人,掛於門上,用毒氣”,並寫艾草為藥用植物,既能治病,又能驅蟲。古代人經常在家裏掛幾株艾草,用來防蚊辟邪。

以上四個版本的傳說,是我對端午節起源的了解。妳還知道什麽,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