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開篇明義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以煎茶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將茶末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湯的品飲方法。其中水的沸騰狀態與傾入茶末的時機是檢驗煎茶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茶聖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壹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並寫成專著《茶經》。在“茶之煮”壹章中,陸羽就對其進行了細致的論述,並將其歸納為“三沸”之義。可以說,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為主。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茶葉與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宋代茶藝在繼承前代精華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享譽京華。而真正引領宋代的飲茶風尚則是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註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註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註入沸水,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茶末上浮,以制成茶湯。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為上品,井水次之。茶葉以白茶為頂級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火候也極重要,宋人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沈”,以水剛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的茶盞以建盞為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沫亦以鮮白為佳。
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壹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壹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怡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壹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辟的描述,他將沖點與攪拌視為壹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註湯的多少與攪拌的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即“七湯”。
“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宋人點茶的方法。這“七湯”名為: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青雲漸升、浚皚凝雪、乳點勃然、稀稠得中。基於此,“七湯點茶法”的點制過程體驗了宋代點茶的優雅,主要體現在湯花、茶器與點茶手法的優雅上。
“致清導和”是宋徽宗提出來的茶道思想。清與和,除了以上內容它還包含了儒釋道思想的精神內涵,如儒家的中和謙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見性,人們都可以在點茶過程中體會到。
又如點茶人的儀表,要求茶人儀表樸素、幹凈和整潔;挑選的茶器必須潔凈,準備的茶葉是從大自然中親自采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點茶的點茶動作和過程中要求點茶人具有尊卑有禮、內斂沈穩的道德情操。
在點飲時,通過茶自然幹凈的特征,取得清新、清凈的感覺,從而讓身心凈化,達到壹種明心見性和天人合壹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點茶和飲茶之人要懂得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驕不躁,方可點得好茶壹碗,才能壹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後,佛家追求圓滿,點茶人只有明了點茶的真諦,才能點得壹碗好茶湯,點茶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點茶之美,成就點茶得“得味、得韻、得道”的圓滿境界。
點茶中湯花的乳白、鮮白等色澤、變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將湯花之美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點茶的顏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湯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鮮白之色,純白最佳。點註之後,茶湯表面會升起壹層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稱為“湯花”。宋代文人們常將它比作乳點、雲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謂的《詠茶》中記錄的“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將純白的湯花比作玉乳、雲朵、白雪。水融入茶盞,點起白色的湯花,湯花在盞中翻騰,就像冬天翻滾的皚皚雪浪。白湯給宋代人在點茶過程中帶來了美的體驗,以及心靈享受。
再如歐陽修詩句中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湯滋味的超凡脫俗感,帶來了異於生活的味覺體驗。清香的感官感受常會給我們帶來超凡脫俗、遠離喧囂、平靜安詳的精神美感。
宋代點茶法有壹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過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為重要。在中國,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窯黑釉盞為上乘。黑釉盞中兔毫盞最適合點茶。
因點茶的湯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觀察湯花的形態,會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效果。兔毫的紋理也容易讓點茶者產生“咬盞”的清晰視覺效果。白色湯花在黑色茶盞中移動的時候,有白色湯花穩穩“咬盞”慢慢移動的感覺,形成生動有趣的動態景象。
兔毫盞的色澤和厚重感中還蘊含著古樸典雅的生活氣息,黑色沈穩,釉色的溫潤晶瑩,釉面下還有不規則的和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的圖像,圖像與兔毫盞融為壹體,給人壹種古樸、沈穩、優雅的美感。
七湯點茶法,分七次註水,每壹次註水,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周回壹線,定點註水和吊水線等方式,只有嚴格點註,湯花才能達到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動的要求,才能點出真正的好茶。
七湯點茶法從壹湯開始燦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湯擊拂出“珠璣”漸落的茶湯形狀,三湯後“雲霧”慢升,四湯結“浚靄”和“凝雪”,最後盞中出現“乳霧”。
宋人在點茶時,通過利用自然的審美方式去挖掘點茶的美學內涵和精神內涵,從單純的點茶活動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將藝術美與自然美融為壹體,形成壹種美與天然相互依存的狀態。整個點茶過程的樂趣和情趣,通過自然和物像的體現躍然而出,讓人只讀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點茶的美感。
宋代的點茶是宋人智慧的結晶,對人們現代的茶藝的學習、傳承、茶美學建設有著很強的推動價值。我們可以結合宋代點茶的方法、技藝和茶藝審美方向來創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茶儀軌、行茶形式,還可以推動現代中國茶文化、茶美學的發展,繼而形成具有中國當代茶道特色的點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