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東江菜的經典菜肴

東江菜的經典菜肴

東江鹽水雞是壹道具有東江菜傳統特色的名菜。據說發源於東江惠陽鹽場,已有300多年歷史。當時,人們用鹽來儲存煮熟的雞肉,以保持其不變,並保持很長時間。有壹次,徽州鹽商設宴請客,廚師用鹽水雞代替了習慣的腌制方法。它的味道非常好,客人們對它贊不絕口,所以它流傳開來,成為壹道名菜。300年前古法制作,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後來人們發現這樣儲存的雞肉不僅沒有變味,還特別香甜可口,於是發展成為壹道名菜,叫做東江鹽水雞。這道菜的特點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濃。正宗的做法是將雞去皮,晾幹,用鹽擦雞腔,加入蔥和八角。先用上油的砂紙把雞包起來,再用壹層素砂紙包起來。大火燒熱炒鍋,放入粗鹽翻炒至微紅,然後盛入砂鍋,將雞肉放在鹽上蓋上熱鹽,用文火煮。東江制豆腐起源於古代中原人包餃子的習慣。因為搬到嶺南沒有邁克爾包餃子,他們想出了壹個吃法——節假日做豆腐。因為嶺南有黃豆,面條很少,所以前人做的黃豆都是包餃子的豆腐。豆腐是通過煎、泡、煮制成的。原鍋端上桌,熱氣騰騰,清香多汁,精致無比,非常能吃。

東江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可以的。首先挑選嫩滑的東江山水豆腐,將豆腐切成小塊。將豬肉、魚蝦剁成糊狀,加入配料攪拌成肉餡。然後拿每壹塊豆腐在中間挖壹個小洞,把肉放進去。最後用中火翻炒炒鍋,將發酵好的豆腐煎至兩面金黃,撈出,放入砂鍋中,再次加入湯汁和配料,中火燉,放入醬油,放入蔥花和魚。即炒肥腸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客家特產。“炒肥腸”是蘇東坡另壹個最愛吃的客家菜。據說蘇東坡在貶謫途中,在江西贛州(均為客家地區)第壹次品嘗時,就被其獨特的風味傾倒。待在惠州之後,我忘不了這道菜的獨特魅力。每次喝的時候都會用酒炒大腸。人們見它如此如癡如醉,常以炒大腸來換取它的墨寶,有的幹脆稱之為“炒東坡”

廣州菜和潮州菜在粵菜中排名第壹,第三是客家菜還是東江菜?同樣是在南方論壇上,餐飲界權威人士表示,坊間所說的客家菜主要是指梅州菜,但實際上梅州菜只是客家菜的“山系”,東江菜才是“水系”。成分有差異,但很多制作工藝都是壹樣的。“這幾年東江菜更擅長推陳出新,但如果非要分東江菜和梅州客家菜,也是並列第三。”

東江菜獨特嗎?

“廣東三大菜系明顯是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妳什麽時候加了壹道客家菜?”南方論壇上的壹個網帖拋出了這樣的觀點。相關投票吸引了60多人投票,55%認為“東江菜是客家菜”,45%認為“東江菜是東江菜”。

在廣東省烹飪協會網站“粵菜網”的廣東名菜介紹中,有這樣的敘述:“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部分組成。東江的客家菜中,河源的菜屬於客家菜,‘肥、鹹、熟’味道比較濃。客家菜有東江鹽焗雞、東江腐乳、紅肉……”

此前有媒體報道“東江菜又稱客家菜,與潮州菜、廣州菜並稱廣東三大菜系。”支持這壹觀點的網友認為,惠州、河源等地的東江菜在做法和食材上都不同於傳統客家菜,因此可以自成壹派,成為廣東三大菜系之壹。但如果在網上搜索“廣東三大菜系”,結果大多是: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東江菜)。

廣東地標美食評委勞壹波認為,客家菜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山系”、“水系”、“個性菜系”。山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客家菜”,分布在梅州等地的山區,水系則是指“東江菜”。換句話說,東江菜本來就是客家菜的壹種。

中國烹飪大師、梅州市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將客家菜分為贛南派、閩西派、梅州派、東江派、海外派五大流派。“梅州派是客家菜的代表,東江派是客家菜之壹。”

兩者的成分不同,但都是“鹹”的

客家菜具有“鹹、熟、香”的特點,這與客家人世代遷徙、生活在山區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歷史上客家人耕種播種,需要大量用鹽,所以飲食以鹹香為主。另外,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鹹菜可以保存很久。肉很多,因為平時很少吃肉,但是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客家人都是大塊吃肉,從不猶豫。

傳統的東江菜也是“肥、鹹、熟、香”,油重、味鹹。用的醬料比較簡單,壹般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東江菜興起於惠州和河源,包括惠東和博羅,大多屬於東江流域。食材來源依山傍水,近江近海。食材自然選擇更多的是水產品。

具體到壹道菜,比如清蒸魚,老壹波覺得東江菜相對於山區的客家菜,在加工水產品方面沒有那麽鹹,但比講究清淡原味的廣州菜要鹹壹點。

客家菜是原創,東江菜是創新。

東江菜何時開始被稱為「廣東三大菜系之壹」?陳解釋說,這裏有壹個由來。50年代,興梅7縣屬汕頭地區,直到1965成立梅縣地區。原來的興梅7縣從汕頭地區分離出來,屬於梅縣地區,也是梅州市的前身。這壹時期的中國烹飪書劃定了粵菜,現在的梅州地區隸屬於當時的汕頭地區。廣州菜和潮汕菜壹直是粵菜的代表。考慮到壹個特區不可能有兩大菜系,廣東的三大菜系被劃定為廣州菜、潮汕菜、東江菜。

廣東的三大菜系是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梅州派是客家菜的代表。陳說,2006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梅州“中國客家美食之鄉”稱號。梅州客家菜保持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食材的原味,很少使用豐富的調味料。

在他看來,飲食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客家飲食繼承了中原的飲食文化和南遷後的新食材、飲食習慣,也受到了附近畬族等原住民、廣府派、閩西派飲食文化的影響。

陳說,東江菜近年來在商業化方面做得更好,也推出了壹些新菜。特別是廣州的壹些高檔餐廳都掛上了東江菜的招牌,增加了食客數量,從而推動了東江菜的創新發展。

勞毅波認為,近年來,東江菜越來越清淡,品種越來越多,小吃越來越少。如果壹定要說山河不同,傳統的客家炸豆腐就能說明問題。東江菜炸豆腐的餡料中會加入鹹酸菜,以平衡豆腐的油膩感,而陜州客家菜則會保持傳統的餡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