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熟地黃(12g),當歸(9g),白芍藥(9g),川芎各等分(6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15g),水壹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功用]:補血和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方解]:本方是由《金匱要略》中的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所治之證為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肝為藏血之臟,血虛則肝失所養,無以上榮,故頭暈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虛則無以養心,以致心神不寧,故心悸失眠。營血虧虛,則唇爪失於濡養,故蒼白無華。婦人肝血不足,沖任虛損,加之血行不暢,故月經量少,甚者不能應時而下,或前或後,臍腹疼痛。治宜補養營血為主。由於血虛則易滯,故在補血的同時結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而質柔潤,長於滋陰養血,為君藥。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為臣藥。佐以白芍養血柔肝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其中地、芍為陰柔之品,與辛溫之歸、芎相配,則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四藥配合,功能養血和血,可使營血調和,因此血虛者可用之以補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構成既能補血,又能活血調經之方劑。
四物湯的藥物劑量,原書為各等分,《謙齋醫學講稿》認為:“壹般用作養作的用量,熟地、當歸較重,白芍次之,川芎又次之;在不用熟地時,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於當歸。這是用四物湯平補血虛的大法。”《蒲輔周醫療經驗》中說:“此方為壹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為赤芍;血熱者,改熟地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約為當歸之半,地黃為當歸的二倍。”這些對本方的運用具有指導意義。
[運用]:1、本方原治外傷瘀血作痛,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婦人諸疾。本方是補血的常用方,也是調經的基本方。以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證治要點。對於陰虛發熱,以及血崩氣脫之證,非其所宜。
2、本方多用於血虛而又血行不暢的病證。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以瘀血為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易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熱涼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
3、對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等慢性皮膚病、骨傷科疾病,以及過敏性紫癜、神經性頭痛等屬營血虛滯者,均可應用。
[附方]:1、膠艾腸(又名芎歸膠艾湯《金匱要略》川芎二兩(6g),阿膠二兩(9g),甘草二兩(6g),艾葉三兩(9g),當歸三兩(9g),芍藥四兩(12g),幹地黃六兩(15g),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壹升,日三服。不瘥更作。功用:養血止血,調經安胎。主治:婦人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現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不全流產、產後子宮復舊不全等出血,屬於沖任虛損者。
2、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即四物湯加桃仁(9g),紅花(6g),水煎服。功用:養血活血。主治:婦女經期超前,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腹痛等。
膠艾湯較之四物湯多阿膠、艾葉、甘草。阿膠功專滋陰補血,又善於止血,艾葉長於暖宮止血。兩味與四物湯合用,則側重於養血止血,兼以調經安胎,是標本兼顧之方。桃紅四物湯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桃仁、紅花,因此偏重於活血化瘀,適用於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