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豌豆的N種吃法……

豌豆的N種吃法……

豌豆其實不是豌豆,是蠶豆,這是我讀大學才搞明白的,但老家壹直都管蠶豆叫做豌豆。就這樣,蠶豆常以豌豆之名,招搖撞騙,時間久了,蠶豆就成了豌豆,豌豆還是豌豆。

吃豌豆從豌豆苗開始,小時候似乎什麽苗都可以吃。比如綠豆芽、黃豆芽、花生芽,都能炒著吃,理所當然豌豆苗也能炒著吃。但豌豆和別的有區別,豌豆個大,吃苗不劃算,所以吃的比較少,而物以稀為貴,那時總覺得豌豆苗比別的芽更好吃。

等到5、6月份的時候豌豆就成熟啦,印象裏,差不多和秧苗栽種的時間重疊。之所以記憶深刻,是因為那時常乘大人下田幹活去奶奶的碗櫃裏偷吃。雖然奶奶的技術並不太好,豌豆只會清炒,放點油放點鹽,但對我來說卻是美味,嫩嫩的,糯糯的,有種特有的清甜。唯壹需要註意的是,偷吃不能太多,要不豌豆少太多容易被發現。

饞的不行,那就去自己地裏摘或去別家地裏偷,每次偷豌豆的時候,都心驚膽戰。最討厭布谷鳥,冷不丁叫壹聲“豌豆八個”,能把妳嚇的夠嗆。但壹般不貪心,草帽兜裝平就回家,放點鹽煮,味道好極了。要註意的是,煮豌豆要放在做飯前,並且用袋子裝好,要不生火的濃煙和豌豆的香味都會出賣妳。

待再等壹兩個月,豌豆就徹底的成熟了,被割回來放在稻場曬。成熟的豌豆表殼是黑色的,醜極了,不過這並沒有關系,等幹了用“連蓋”把豌豆脫粒出來就大功告成了。

曬幹的豌豆是下酒的好菜,但家裏的做法很簡單:豌豆曬幹,放鍋裏爆炒,熟了,起鍋。很喜歡媽媽炒豌豆,因為這樣就有零食吃了。但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往往結果是,爸爸喝酒的時候,豌豆是不會給我剩,更郁悶的是,連親戚給我帶來的麻花都會被下酒掉。

就因為麻花被下酒,大哭,讓我老爸好沒面子,結果壹頓胖揍。這頓胖揍,讓我耿耿於懷好多年!

比較奇怪,同樣的是炒豌豆,為嘛別人炒的豌豆就硬是比我們家炒的好吃?

比如買的蘭花豌豆(口水娃那種),不僅是開口易吐殼,關鍵是松脆,而老媽炒的豌豆,能崩掉妳的牙齒。

還有壹種豌豆也好吃,就是過年吃的豌豆,和花生、瓜子壹樣是炒出來的。味道帶點鹹味或甜味,松脆可口,雖然剝起來沒蘭花豌豆方便,但整個放嘴裏還是很容易理出殼,最關鍵的是不會把弄臟衣服,方便裝口袋。

不過這兩種都要花錢,不太劃算,那時的零花也有限,沒有那麽多的錢給妳去買,所以還是家裏炒的豌豆比較常見。雖然能崩掉牙,但勝在廉價(不要錢),磨時間,算是性價比很高的零食,但有個後遺癥,吃多了容易打屁。

而如果妳某天吃多了,連續幾個臭屁,不好意思,很有可能妳就博得壹個“屁王”的雅號,所以對於豌豆,真是又愛又恨。

豌豆雖然可以吃,也比較好吃,但老家的主要功能並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做醬,老家叫:豌豆醬。豌豆醬有好多種工藝,但我能記得的就只有三種工藝:黴醬、燜醬和曬醬。

在做醬之前,有壹道工藝,就是給豌豆去殼,我能記得的就是用石磨去殼,別的去殼方式也有,但小時候只顧著吃,哪裏去關註這些。

豌豆去殼成功後,用水浸泡半天到壹天,然後加上五花肉、辣椒,爆炒壹下,那個美味啊,簡直無法忘懷。後來才發現,其實放不放豌豆瓣,炒出來都好吃。

去掉殼的豌豆瓣,放在簸箕中,然後給豌豆瓣蓋上從外面砍來的蒿(壹種植物,我也不知道叫啥),之後就等時間的發酵了。等過幾天,掀開蒿就能看見豆瓣上長滿了青色的黴,這就大功告成了。

後面怎麽制作成醬,工藝過程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們家不吃黴醬,也就沒見過,只見過別人家的豌豆瓣黴制成功。

燜醬最簡單,就是把去殼的豌豆瓣浸泡壹下,加鹽、加剁椒、加熟油,放壇子裏面密封好,過段時間拿出來吃,燜醬就做好了。

而我們家吃曬醬,曬醬的工藝略復雜壹點,將去殼的豌豆瓣放水,放鹽,放在太陽下曬。日出而曬,日落而收,不能攪拌,不能加水,不能見雨水,小心伺候大約壹個多禮拜的時間,瓷盆裏面的水蒸發了差不多了,就算基本告成。這個時候的豆瓣可以生吃,雖然有點鹹味,但更多的時候也是再加上剁椒、熟油,制作成豆瓣醬。

因為中間有壹個多禮拜的曬醬流程,所以曬醬會更好吃。

而在沒有菜的時候,壹勺豆瓣醬可以消滅掉壹碗飯。如果在吃煮紅薯或者是攤面餅的時候,抹上壹點豆瓣醬,簡直就是人間至味。

而後來上學了,就漸漸的吃不到家裏的豆瓣醬了,最多開學的時候,帶上壹瓶,但也沒幾日便被消耗殆盡。工作了更是如此,早已不知豆瓣醬為何物,而超市中口味最接近的祁縣豆瓣,也差之甚遠。

不見了豆瓣醬,也不見了故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