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蘆筍種植技術

?蘆筍種植技術

第壹節蘆筍的生長習性

蘆筍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不能在北京越冬。在山坡,峽谷,山谷灌木叢或樹上野生。分布於華南、西南、華中、河南、山東等省,海拔300 ~ 1000m。浙江產區年平均氣溫16℃,10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28℃,年降雨量約1000 mm,避免陽光直射,尤其是苗期。壹旦被烈日暴曬,莖尖會枯萎甚至死亡,種植時應適度遮蔭或與高大作物、樹木或其他藥材間作。

根系發達,深度50厘米。深層、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較好,重粘土、貧瘠土壤、排水不暢的地方不適合種植。

塊根的數量,隨著栽培年限的增加,二年生植物壹般有140 ~ 200根,四年生植物有360 ~ 600根。

第二節蘆筍栽培技術

第壹,土地選擇和整地

四川很多地方海拔在600 ~ 1000米,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的土壤較好;最好在有沙的山區種植。如果在林地種植,應選擇混交林或稀疏闊葉林,因為林地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疏松。松林和重粘土不適合耕種。如果種在耕地上,就需要和其他作物間作。

蘆筍塊莖埋得很深。前壹次收割後,把土挖深,把周圍的排水溝打開。種植時要修剪平整,不需要建邊框。

播種前施足基肥,每畝可施3000 ~ 3500斤。

第二,繁殖的方法

有種子繁殖,分株繁殖,小根繁殖。目前多采用分株繁殖。

第壹,種子繁殖

1.種子采集:蘆筍植株雌雄異株。壹般是雄株多,雌株少。看到栽培中的雌株,要增加肥料,勤管理,使其健康生長,獲得更多的種子。6-8月,果實由綠轉黃時,應采摘;如果煮過頭了,就容易脫落。果實采收後堆放發酵,略爛,放入水中搓掉果肉,挑選大而飽滿的種子。秋播可以馬上進行。若春季播種,應將種子與濕沙1︰3混合均勻,在5℃ ~ 10℃下貯藏,待第二年春季取出播種。在壹般儲存條件下,種子壽命可達壹年左右。

蘆筍種子曬幹後,容易失去活力,發芽率大大降低。

2.在蘆筍的苗期,我們最怕強烈的陽光。在選擇苗床時,我們必須有自然或人工遮蔭條件或與其他高大作物間作。播種前,將土地深挖,精細平整,做出寬1.3米的高畦。畦面細膩平整,種子收獲後8-9月進行秋播,次年3月進行春播。秋播發芽率高,但占地時間長,管理勞動強度大。春播占用空間短,管理方便。如果種子保存的好,發芽率也可以高壹些,所以經常使用。

播種前,先在畦邊開壹條水平溝,距溝中心17 ~ 20cm,播種寬度8 ~ 10cm,深度5 ~ 8cm,在溝內均勻撒播,間距2 ~ 3cm,每溝撒播60 ~ 80粒。播種後,用細土混合肥料或火灰覆蓋,略蓋細土,厚度2 ~ 3厘米;或者蓋上壹層薄薄的草,幫助保濕,促進出苗。如果溫度為17℃ ~ 20℃,且有足夠的濕度,播種後18 ~ 20天即可出苗。每公斤蘆筍種子約2萬粒,成苗率壹般為15% ~ 20%。每畝苗床需種子10 ~ 12.5公斤,管理好,每畝可得苗4 ~ 5萬株。苗床培育壹年後移栽,行距30-40厘米,株距20-25厘米。壹般壹畝苗可以移栽9 ~ 10畝。

3.苗期管理秋播春播,均在春季出苗。開春後,如果苗床幹燥,應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於種子發芽。雜草要經常拔除,註意不要隨草拔苗或疏松幼苗根際土壤。暴雨後夯實土板時,應鋤壹次。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苗期壹年內應施肥2 ~ 3次。第壹次高3厘米左右,第二次和第三次在夏季和初秋。肥料施稀人畜糞,每畝壹次用1000 ~ 1500公斤或尿素5 ~ 10公斤。施肥前淺鋤松土壹次。1 ~ 2年後可以移植。

第二,分株繁殖

挖蘆筍時,除采摘兩三年生、直徑1.3cm以上的大塊根,加工入藥外,壹年生根、頭上有較多芽的植株,可用小刀分成若幹株(壹芽不分),使每株有兩個以上的芽和4-5個小塊根,作為繁殖和種植材料。這種方法往往與收割相結合,壹邊收割壹邊分苗,使苗不幹枯,要及時播種。

第三,小根繁殖

冬春收獲蘆筍時,摘下帶根的小塊莖作為繁殖材料,育苗移栽。育苗時,按27 cm的行距在整個畦面上作水平溝,深度約為12 ~ 15 cm。小花梗根斜放在畦內,每隔6 ~ 10 cm放置壹根,覆土與畦面平齊,或春季種植。

第三,移植技術

當年深秋或第二年早春進行春季播種或塊根育苗,第二年深秋或第三年早春進行秋季播種或塊根育苗。分株繁殖與收獲結合壹般在9月,65438+10月進行,但也可在春季進行。移栽前,把幼苗挖出來,按大小分類,分別種植管理。幼苗至少應有4 ~ 5個塊根,塊根過少或無塊根者不可用。選苗後,每50株捆壹捆,放在陰涼處種植。按照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深度17厘米,每窩施土雜肥,栽苗1株。種植時,將根均勻地放在周圍,以免變成壹束,阻礙生長。然後蓋上細土壓實,再蓋上比原苗略深2 ~ 3 cm的土。每畝可種植4500株左右。

第三節蘆筍的田間管理和間作

首先,中耕除草

壹年三次,第壹次3-4月,第二次6-7月,第三次9月-65438+10月。中耕要淺,土要深5-7厘米,以免傷根。

第二,追肥

在蘆筍生長期,不同肥料追肥時產量有明顯差異。另外追肥的量和次數也要看蘆筍的生長情況和土壤的實際情況。

1和不同追肥對蘆筍植株的影響

蘆筍苗期追施復合肥(尿素:磷酸二氫鉀:氯化鉀比例為27: 29: 10)和尿素,不僅有利於發芽出苗,而且有利於植株生長旺盛。6-8月追施復合肥比追施磷酸二氫鉀效果好,主要是加速增殖,增加新根重量,從而提高總產量。

2.在蘆筍植株生長發育的各個環節盡早追肥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

3.追肥量:每畝5公斤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產量不低於7.5公斤。為了節約成本,5 kg要合理使用。

4.追肥的次數主要取決於基肥的用量和植株的生長情況。苗期第壹次追肥(4月下旬左右)可使苗壯、莖粗、枝繁葉茂,有利於光合作用;第二次追肥在6-8月進行,加速了新的地下根的擴張和增加。

5.追肥種類的合理搭配是人工栽培蘆筍增產的主要措施之壹。

第三,樹立壹個支柱

在移栽的那壹年,藤莖不是很長,所以第二年以後就能迅速生長。當藤莖長約50厘米時,要用細枝或小竹竿作為柱子,使其纏繞生長。並且相鄰柱子頂端每隔3 ~ 4根可以綁在壹起,防止傾倒,便於管理和間作。

四。灌溉和排水

壹般在冬種後半段,如遇幹旱,需抗旱保苗1 ~ 2次,其余時間壹般不用灌溉,雨季註意排水防澇。

動詞 (verb的縮寫)間混作

育苗時可與糧食作物間作。秋播時,在播完蘆筍後,在畦邊每兩行蘆筍播壹窩蕓豆;第二年四月,妳可以每隔三行蘆筍在犁溝的另壹邊種壹窩玉米。如果在春天播種,只在播種蘆筍後,在犁溝的壹側每三行蘆筍播種壹窩玉米。

移栽後第壹年和第二年期間,可以間作農作物,壹般在冬季,春夏可以間作穿心蓮或短期蔬菜。第三年,壹般停止間作。

第四節病蟲害及其防治

主要病蟲害是短髯蟎。短須蟎,也被稱為火蜘蛛,在五月和六月危害樹葉。防治方法:冬季註意清園,枯葉掩埋或焚燒。2.噴灑石硫合劑或用500 ~ 1000倍的25%殺蟲脒水溶液噴灑,每周1次,連續2 ~ 3次。

第五節影響蘆筍產量的主要因素

蘆筍主要產於四川內江。當地的栽培做法是小株距,大行距,兩三年就能收獲。這種方式產量低,畝產在100 ~ 150公斤之間徘徊。經過四川省中醫研究院藥物種植研究所張翠榮的反復試驗,以下因素對提高蘆筍產量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1.種植密度

栽培方法和施肥次數與內江產區相同,種植“D”字形,3、5、7月份施人糞尿壹次,165438+10月份施土雜肥壹次,施肥結合中耕除草。測試區沒有柱子。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進行觀測,定期測定植株生長情況,三年壹測收成。

結果表明,當株距為66 cm× 66 cm,每畝種植1500株時,產量最高,是對照的兩倍多。

實驗證明,蘆筍等株距方形栽培優於小株距和大株距矩形栽培。蘆筍根系,其紡錘形的塊根逐層緊密排列,形成近似球形的團塊,所以種植在同樣行距66 cm ×66 cm的正方形內,營養面積適宜,個體發育良好,群體數量可觀,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肥力,即這種密度是蘆筍生長所需要的較好的同化面積(枝葉)和吸收面積(根系),所以適合蘆筍根系。

2.豐收之年

蘆筍是產地栽培的,壹般2、3年采收。為了探索最佳采收期,對不同年份的產量進行了調查。設3個處理:1栽培2年;2.培養3年;3.修煉4年。順序排列,重復3次,株距50 cm× 50 cm,地塊面積、種植方式、管理措施、實驗條件同種植密度實驗。

試驗結果表明,3年生的畝產量為262.3公斤,是2年生的2.77倍。4年生比3年生增產388.3公斤,增產94.54%。與2年生相比,增產650.2公斤,提高5倍以上。種植收獲兩年,是產區蘆筍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之壹。蘆筍收獲兩年後,分生塊莖數量少,平均每株142.2個,且較嫩,含水量高,幹率最低。同時,壹般多年生藥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與栽培時間的長短成正相關。因此,認為蘆筍栽培的收獲期為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