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TrendForce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沒有意外地三星、蘋果、華為占據了三甲,而讓刀客意外的是OPPO以1750萬臺,同比增長66.7%銷量排到了全球出貨量第四,中國市場排名第二。
於是手機行業和媒體再次壹片歡呼。
這種情景是不是似曾相識?對,2013~2104年間的小米就是這樣,隨著小米每次銷量的公布,必然會引起行業的提熱議和媒體的喧囂。
今天的小米已落到了全球排名第八,中國市場排名進入了第五。
然而還是有壹個現象令刀客困惑不解,在刀客的同事和經常交往的朋友當中,使用OPPO手機的不過兩三人而已,同樣無論是在商業或公***設施裏,還是公***交通上,能看到OPPO手機都是小概率事件。
OPPO的手機到底賣到了哪裏?
壹、OPPO和vivo銷量提升利益於2~5線市場電商滲透率低
自2015年底,隨著OV兩兄弟銷量提升和所謂的悶聲發大財形象顯露出來,無論是中國手機行業還是媒體,壹致性的解讀是線下渠道的擴張是OV兩兄弟迅速做大的原因。
於是不僅相對傳統的手機廠家開始重新構架線下渠道體系,甚至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也開始重啟線下渠道。OV兩兄弟的崛起如同2012年起小米的刷起壹樣,讓中國手機產業再次跟風而動。
據媒體報道,目前OPPO人線下銷售網點已經有20萬家之巨,這壹數據對許多廠家而言是壹個天文數字。事實上OV兩公司得益於前母公司步步高的渠道能力和商業模式,通過三至六線的線下布局及巨額的廣告模式,迅速得以崛起。而事實上在步步高時代,無論是學習機、無繩電話還是VCD等產品時代,都依靠這種方式攻城略地,但到最後,步步高仍然無法避免被產業淘汰的命運。
雖然今天的OV兩兄弟與步步高沒有太多的商業上的聯系,但其商業及運營模式基本上與之前步步高學習機的手段沒有太多區別。如同當年步步高得益於用戶與廠家信息不對稱而通過廣泛的廣告投放在三至六線城市形成足夠大市場機會壹樣,目前的OV兩兄弟也是在利用三至六線市場電商當滲透率低的機會,通過廣告和線下渠道完成了裂變。
壹切看似非常美好。
同樣的問題在於,在壹二線城市特別是在壹線城市,為什麽OV兩路兄弟的產品覆蓋率很低?
有壹種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OV兩兄弟的這種奇怪現象。壹是早在2013年起,以家樂福等為代表的商超開始了關店風潮,到2015年底,這壹風潮波及到了中國服裝產業,有消息稱,僅波斯登壹家就關掉了3000多家銷售門店,同時萬達的城市廣場也開啟了關閉模式。而與手機行業緊密相關的數碼或電子市場,北京、廣州及上海各家的生意日益清淡,僅在北京,自太平洋數碼城自幾年關閉後,中關村E世界自2015年下半年就基本屬於關閉狀態,作為中國電子市場的代表海龍電子市場,終於在今年熬不下去了,於2016年7月起停擺。
線下模式的積弊由於以久,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相比電商渠道也是很低的,線下渠道的消亡除了特殊行業外,普通消費品的渠道消亡是大概率的事件,在極大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電商大幅增長的今天,重啟線下渠道不能說是倒行逆施,但其未來很難說有多光明。
就目前中國零售市場的現狀而言,壹二線城市的電商滲透率已經很高,相對於壹二線城市,三至六線城市的電商滲透率剛剛萌芽,OV兩兄弟的成長正是這個萌芽時期的特殊性決定的,而並非商業的必然。
這兩年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都把廣告刷到了農村的墻上,三至六線城市以及農村市場的網購消費習慣的形成只是時間的問題,並不可能給手機廠家留下太長的時間。
事實上,號稱有20萬家銷售網店的OPPO,其每店的效率在同行業中是非常低的。2015年OPPO銷量5000萬臺左右,即使全是線下銷售,每店的平均銷量僅有200臺左右的樣子。同樣,蘋果自營加授權僅有1000多家,但壹年銷量5000多萬臺,平均每店的銷量5萬臺,即使是華為,2015年國內銷量5000萬臺左右,華為的體驗店也就1000家不到,如果華為壹半是線下銷售的話,單店的銷量也在2.5萬臺左右。
OPPO在如此低的資源配置條件下,銷售網點如果僅做OPPO就無法生存的,這也就意味著,象以前號稱數萬經銷商的步步高壹樣,在利益分化時,壹夜之間可能銷售商會化為烏有。
二、用戶痛點並壹定就是產品能力和技術能力
曾經的“山寨之王”天語在成功上岸洗白後,於2007年登上了銷售冠軍之位,然而,到2016年初,天語面臨倒閉之聲便在行業裏此起彼伏。
在智能手機時代,天語不僅找到阿裏當幹爹,而且還和樂視合作打造新品牌,但最終沒有有逃脫被行業淘汰的命運。
事實上,天語、金立、OV兄弟等壹幹曾經有過類“山寨”經歷的廠商,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其銷售渠道大多分布的三至六線城市和農村地區,而同樣都與銷售渠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在大品牌的壓力下,他們對市場中用戶的痛點反應極快,多數產品能迅速找到用戶不太明確,但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的痛點進行營銷。
比如當年金山每天在城市臺播放的“語音王”手機等,都是當時用戶大廠家覺得不值得傳播但確實用戶需要的功能。同樣OPPO所傳播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所謂快充創新,在大廠心理,可能覺得根本就不屑去提,因為大家都有快充功能,這個差別並不是很大。事實上,特別是在2015年前,由於行業設計流行大屏超薄,致使手機的續航能力很難保證壹天的正常使用,人人出門都要帶個充電寶,反而讓種提出快充的廠商占了大便宜。其實,關於鋰電快充,行業早就做過嚴格測試和定義,任何快充,都是以犧牲電池使用壽命為代價的,OPPO的快充,應該很難避免這種規律。
但就是因為象OPPO種廠家,更容易體會到用戶的痛點,其營銷及廣告投放更容易打動對手機不太了解的人群,其在三至六線市場熱銷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以“拍照”和“音樂”為主打的OV兩兄弟的產品,在各種評測中,其拍照和音樂功能並不比其它廠商的產品好,同樣從2015年到2016的產品看,OV兩兄弟的產品並沒有把用戶的痛點轉換成產品能力和技術實力,更多的時候還停留在產品營銷層面。
把對用戶需求的準確把握轉換成產品能力和技術優勢,對於OV兩兄弟而言,還需要很長壹段路要走。營銷大於產品的結果就是曾經兩兄弟老東家步步高消失的教訓,而對於要重啟線下渠道的手機廠商而言,線下渠道在短時間內可能對用戶體驗和產品銷售會起作用,但還是要著眼於未來中國社會用戶消費習慣的變革趨勢。
而對於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對於線下渠道更應該謹慎,放棄自己最大的優勢而跟風壹種並不能代表未來趨的商業模式,風險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