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苗培育
1.1材料選擇
在田間篩選出生長旺盛、無病蟲害感染、花粉完整、果形整齊、單株產量高、具有原品種特征的草莓植株。
1.2脫毒方法及離體組織培養
熱處理脫毒後,取草莓紅艷的匍匐莖頂端(0.5 ~ 1.0 mm)或分生組織(0.2mm)進行組織培養。
1.3病毒檢測
通過指示植物小葉嫁接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AS-ELISA)檢測病毒去除率。
1.4原脫毒苗的繁殖
為了增加草莓脫毒試管苗原種數量,對草莓脫毒試管苗原種進行了分離和網室繁殖。
原苗培育
2.1潔凈室托兒所
在隔離網中繁殖草莓脫毒苗。種植前施腐熟有機肥2.5 ~ 3.5t/667m2,復合肥20kg。翻地整平。邊箱寬度為1.2m,邊溝寬度和深度為30cm×25cm。在盒面中心種植壹行,間距60-80cm,沿盒面中心設置滴灌設施。種植後,註入足夠的水來固定根部。
2.2苗木管理
如遇幹旱,應及時采用溝灌,使溝面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75%左右,並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及時噴灑農藥,控制炭疽病、白粉病、蟎類、蚜蟲等害蟲(見3.2.3)。壹般情況下,母株每隔7 ~ 15d施壹次富含腐植酸的高氮復合肥。同時要保證5片以上的功能葉,使幼苗成為良好的母株。
生產和育苗
3.1苗圃選址和準備
選擇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壤作為孳生地;之前的茬上種了茄子和果蔬,有病害,不能做草莓苗圃。如果是連作地塊,育苗前必須對土壤進行徹底消毒。選好苗圃後,深耕土壤,清除壹切雜物,施足基肥。每667m~2,腐熟農家肥5~6T或腐熟有機肥2~3T,氮磷鉀復合肥20kg,苦茶粉100kg(苦茶粉含茶皂素12%~18%,對地下貝類害蟲有較好的胃毒和觸殺作用,也可作為有機底肥。
3.2托兒所管理
3.2.1紅草莓母株種植及植株管理
3.2.1.1苗母株選擇及播種時間
紅巖草莓原苗(母株)於3月初播種,正常葉片5片以上,葉片鮮綠色,莖粗1.2cm以上,葉柄粗壯,根系發達,白色或乳白色須根,單株鮮重25克以上。
3.2.1.2種植模式
在邊緣中心種植壹行,間距50cm左右,草莓母株的拱背朝向邊緣中心線;或者在畦面上種植兩行(行距1.2m),行距80cm,間距20cm,草莓母株朝向畦面。
3.2.1.3工廠管理
草莓母株和匍匐莖苗的老葉、枯葉要及時清除,匍匐莖要均勻分布在苗箱表面。匍匐莖幼苗的節要用草莓苗叉或泥壓入盒內,以利於幼苗早期生根。8月中下旬形成的匍匐莖幼苗根數少,質量差。此時,移除患病的幼苗,以確保幼苗的健壯生長和發育。母株繁殖系數50左右,苗木產量35000 ~ 45000株/667m2。
肥料和水管理
紅巖草莓母株種植後,應及時澆足生根水,並沿母株方向設置滴灌設施。匍匐莖壹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發芽。此時要加強肥水管理,及時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濕潤,以利於匍匐莖幼苗的生長。6-7月,在匍匐莖大量出苗期間,用滴灌設施對母株和幼苗每15d施肥壹次,每667m2施液肥(n22,p 16)20k g,配合富含腐植酸(25%)的k17和適量氨基酸復合葉面肥,促進壯苗。
如果育苗室表面的土壤過於幹燥,可以通過育苗室的溝渠進行淹水來浸泡育苗室表面;雨天及時防洪排澇。8月上旬(花芽分化初期)葉面噴施0.2% ~ 0.3%磷酸二氫鉀1 ~ 2倍,控制氮肥用量和土壤水分,防止幼苗生長旺盛,影響花芽分化。
3.2.3苗期病蟲害防治
紅巖草莓苗期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白粉病、葉斑病、青枯病、角斑病、蟎類、蚜蟲、粉虱等。
炭疽熱
高溫、高濕、傷口容易感染炭疽。適宜的起始溫度為28 ~ 32℃。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苗圃避免連作,盡量實行輪作(水旱輪作)或石灰氮土壤消毒;病葉、病莖、枯葉、老葉、病株要及時清除銷毀;及時防洪排澇,降低土壤墑情。②化學防治。在播種前1周左右,在苗床上噴灑800 ~ 1000倍的25%溴素或1倍的20%賽菌酮(500克)。當母株種植到匍匐莖萌發初期時,交替使用500-700倍的安泰生(70%普萘洛爾)和1200-1500倍的阿米福西(25%甲酚磺酰胺),間隔7-10d;在匍匐莖大量萌發階段,使用600-800倍的50%咪鮮胺錳鹽溶液、10%苯醚甲環唑溶液、1500-2000倍的開潤(25%吡咯啉)1000-150。1000 ~ 1500倍液與其他殺菌劑交替使用,間隔5 ~ 7d。
3.2.3.2的白粉病
這是草莓種植區的常見病害。適宜的起始溫度為25 ~ 30℃。當高溫幹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白粉病的病原大量存在時,就容易傳播。
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生長緩慢的草莓苗種植後,及時清除老葉、殘葉、病葉,集中銷毀;雨後及時排水。②化學防治。生長初期使用800倍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和3000倍苯磺隆(50%嘧菌酯);在草莓匍匐莖生長的中後期,交替施用2000倍的12.5%微丁醇乳油和750 ~ 1000倍的25%醚酚磺酸鹽,間隔7 ~ 10天。
3.2.3.3的葉斑病、葉枯病和焦枯病。
我們可以參考預防和控制炭疽。
3.2.3.1青枯病
移栽前用20%龍須菜500倍液消毒;在發病初期,水用600 ~ 800倍液進行2 ~ 3次,間隔7 ~ 10d;或者直接清除被感染的植物。
3.2.3.5角點
用20%龍眼菌600 ~ 800倍液作對照。
3.2.3.6蟎(紅蜘蛛、黃蜘蛛、仙客來蟎)在高溫低濕條件下發生嚴重(最適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35% ~ 55%。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老葉、病葉要及時摘除,減少蟲源傳播,及時澆水,避免幹旱。②生物防治。捕食蟎被用來殺死有害的蟎蟲。③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43%二苯肼(蜱蟎亞綱)2000 ~ 3000倍、34%螺蟎酯(蜱蟎亞綱)2000~3000 ~ 4000倍、5%松香達EC 1000 ~ 1500倍交替噴灑2 ~ 3次,間隔7 ~ 65438。
3.2.3.7的蚜蟲和粉虱
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及時清除老葉和病葉;掛黃板設陷阱。②化學防治。5%阿維菌素EC 1500 ~ 2000倍,10%氟他胺WG2500~4000倍,0.3%苦參堿水劑500 ~ 700倍,3%啶蟲脒EC 1000 ~ 1500倍,交替使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