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兒科常見病癥水腫怎樣治療?

兒科常見病癥水腫怎樣治療?

概述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表,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引起胸水、腹水等。水腫先見於顏面、全身。亦有的水腫從下肢開始,然後波及全身。

凡因風邪外襲,雨濕浸淫,犯肺困脾,導致水腫者,多發為陽水;而先天不足,脾腎內傷,引起水腫者,多為陰水。兩者可以互相轉化。若陰水復感外邪,腫勢加劇,可見陽水癥狀;陽水遷延日久,導致脾腎內虛,可轉化為陰水。

水腫的形成,主要由於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失常,三焦不利。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三臟中,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制水。治療有發汗、利尿、逐水、健脾、補腎、溫陽、化濁等法,當今又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則,方法可以單用,也可以數法並用。

治療1.陽水(1)風寒外束證癥狀惡寒無汗,關節酸痛,咳嗽流涕,鼻塞咽紅,先有眼瞼浮腫,繼及全身,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方壹越婢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9克,石膏18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棗5枚。

功效發汗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肺胃之熱以生津;生姜溫肺化飲;甘草、大棗益氣溫中並能調和諸藥。

按語服宣肺解表藥後,有時有微汗,有時無汗,但小便明顯增加,從而消腫,但不要求大汗淋漓而消腫。小便短少者,加車前子、茯苓皮;尿紅赤者,加生地炭、大薊、小薊、白茅根;咽痛者,加玄參、西青果;頭痛頭暈者,加漢防己、益母草、羚羊角。風寒表實輕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表虛證用防己黃芪湯,陽虛脈遲者用越婢加術湯。

(2)風熱入侵證癥狀發熱微惡寒,口渴心煩,乳蛾腫大,或咳嗽咽痛,眼瞼先腫,波及全身,小便短赤,脈浮數。方壹銀翹散來源《溫病條辨》組成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桔梗6克,薄荷6克,牛蒡子6克,竹葉4克,荊芥穗4克,淡豆豉5克,生甘草5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薄荷、牛蒡子散風清熱利咽;荊芥穗、淡豆豉發散表邪;蘆根、淡竹葉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化痰;甘草合桔梗清利咽喉並能調和諸藥。

按語尿血者,加生地炭、大薊、小薊;頭痛者,加羚羊角、鉤藤、幹地龍;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竹茹;便秘者,加瓜蔞仁。若表證已無而熱毒入裏者,用清熱解表法。

(3)熱毒內歸證癥狀反復生瘡,此起彼伏,已有數月,瘡愈復腫,顏面、全身浮腫,小便短赤,苔薄黃。方壹五味消毒飲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金銀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用法水煎服後加酒壹、二勺和服,每日壹劑,藥渣可搗爛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銀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熱解毒之功,諸藥合用,清熱解毒之力尤強。加酒少量通性血脈以助藥效。

按語本方以局部紅腫熱痛,或瘡形如粟,堅硬根深,舌紅脈數等壹派陽證、實證為辯證要點。

(4)寒熱蘊郁證癥狀顏面及全身浮腫,胸悶浮腫口膩,肢乏,小便短少,苔白膩,脈沈緩。方壹①五苓散②五皮飲來源①《傷寒論》②《華氏中藏經》。

組成澤瀉15克,豬苓9克,白術9克,桂枝6克,桑白皮9克,陳橘皮9克,茯苓皮9克,生姜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通陽利水消腫。

用法***研粗末,每次9克,日3次。

方解澤瀉直達膀胱,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淡滲利濕,增強利水之力;白術健脾燥濕,培土制水;桂枝既解太陽表邪又內助膀胱氣化。大腹皮下氣行水,消脹除滿;陳橘皮理氣和胃,醒脾化濕;桑白皮肅降肺氣,通調水道以利水消腫;生姜皮辛散水氣,走表化濕以消腫。

按語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苔白厚,口淡,神疲腹脹,下肢身重難行者,加厚樸、椒目、漢防己;畏寒肢冷者,加制附片。

(5)濕熱壅滯證癥狀頭痛而重,如裹如蒙,胸中煩熱,口苦口膩,顏面、全身浮腫,舌紅,苔黃膩,脈細濡或緩滑。方壹疏鑿飲子來源《濟生方》組成澤瀉、赤小豆、商陸、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檳榔、茯苓皮各等份。

功效清利濕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商陸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檳榔、大腹皮行氣導水;茯苓皮、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祛濕。羌活、秦艽、生姜疏風發表,使在表之水從肌膚而泄。

按語熱重者,加金銀花、連翹、白茅根、射幹、玄參、蚤休、蒲公英、赤芍、地膚子。

2.陰水(1)脾虛濕盛證癥狀全身水腫,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大便溏,小便少,舌胖,苔白膩,脈沈緩。

方壹實脾散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組成厚樸6克,白術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制附子(先煎)6克,炮姜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大棗3枚。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附子溫腎陽以助氣化,行陰水之停滯;幹姜溫脾陽以助運化,散寒水之凝結,二藥溫養脾腎,扶陽抑陰;茯苓、白術健脾滲濕,使水濕從小便而行。木瓜、厚樸、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氣導滯,化濕行水,使氣化則濕化,氣順則滿消。甘草、生姜、大棗調和諸藥,益脾和中。

按語臨床以脹為主者治氣,以腫為主者治其水。肺失通調者,加桂枝、桔梗;下焦氣滯者,加茴香、烏藥。

(2)脾腎陽虛證癥狀壹身盡腫,腹大如鼓,按之凹陷,形寒肢冷,神疲肢倦,面色蒼黃,飲食呆滯,陰囊腫大,舌淡而浮腫,苔白潤,脈沈細弱。方壹真武湯來源《傷寒論》組成炮附片(先煎)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白芍9克,白術6克。

功效健脾補腎,溫陽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熱的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以茯苓、白術健脾利濕,使水氣從小便而出。以生姜之辛散水氣以助茯苓利水,助附子溫陽祛寒。白芍壹藥三用:①利小便以行水氣②斂陰養陰以止筋惕,並防術、附辛燥傷陰③柔肝緩急以止腹痛。諸藥合用,溫陽而不亢,護陰不斂邪,體現溫陽利水法,***奏溫陽利水之功。

按語若陽氣未復,又見陰虛證,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倦,頭暈耳鳴,牙齦出血,為陽虛及陰,陰虛不能及陽,陽虛擾動所致,治宜補腎陽,利小便,用濟生腎氣丸合大補元煎治之。

(3)心陽虛衰證癥狀下肢或全身浮腫,心悸怔忡,形寒肢冷,氣短而咳,脘腹脹,脅下痞塊,舌淡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數或結代。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心氣虛者,施以歸脾湯;心陽不振者,真武湯;心血瘀阻者,施以桃紅四物湯加減。方壹歸脾湯來源《濟生方》組成白術30克,茯神30克,黃芪30克,龍眼肉30克,酸棗仁30克,人參15克,木香15克,炙甘草8克,當歸3克,炙遠誌3克,生姜6克,大棗1枚。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解方中黃芪補脾益氣;龍眼肉補氣養心血,***為君藥。人參、白術助君藥補氣;當歸助君藥養血,均為臣藥。茯神、酸棗仁、遠誌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皆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中,並調和諸藥而為使藥。

按語本方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或失血,面色萎黃,色淡、苔白、脈細弱為辯證要點;便血者,加阿膠、地榆等養血止血。方二真武湯來源《傷寒論》組成炮附片(先煎)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白芍9克,白術6克。

功效健脾補腎,溫陽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以大辛大熱的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以茯苓、白術健脾利濕,使水氣從小便而出。以生姜之辛散水氣以助茯苓利水,助附子溫陽祛寒。白芍壹藥三用:①利小便以行水氣②斂陰養陰以止筋惕,並防術、附辛燥傷陰③柔肝緩急以止腹痛。諸藥合用,溫陽而不亢,護陰不斂邪,體現溫陽利水法,***奏溫陽利水之功。

按語若陽氣未復,又見陰虛證,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倦,頭暈耳鳴,牙齦出血,為陽虛及陰,陰虛不能及陽,陽虛擾動所致,治宜補腎陽,利小便,用濟生腎氣丸合大補元煎治之。(4)脾胃虛弱證癥狀頭面及四肢水腫,時腫時消,倦怠乏力,納少便溏,或脘腹脹悶,面黃肢冷,舌淡,苔少,脈細緩。脾胃氣虛者,宜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胃陽虛者,宜實脾散加減。方壹參苓白術散來源《大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蓮子肉50克,薏苡仁50克,砂仁50克,炒桔梗50克,白扁豆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參100克,炒甘草100克,白術100克,山藥100克。

功效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蓮子肉、山藥助參益氣,兼能止瀉;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宣利肺氣,又載藥上行;甘草健脾和中並調和諸藥。

按語上為細末,每次6克,棗湯送服。小兒量按歲數加減服用。若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方二實脾散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組成厚樸6克,白術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制附子(先煎)6克,炮姜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大棗3枚。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附子溫腎陽以助氣化,行陰水之停滯;幹姜溫脾陽以助運化,散寒水之凝結,二藥溫養脾腎,扶陽抑陰;茯苓、白術健脾滲濕,使水濕從小便而行。木瓜、厚樸、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氣導滯,化濕行水,使氣化則濕化,氣順則滿消。甘草、生姜、大棗調和諸藥,益脾和中。

按語臨床以脹為主者治氣,以腫為主者治其水。肺失通調者,加桂枝、桔梗;下焦氣滯者,加茴香、烏藥。

(5)氣滯血瘀證癥狀形體消瘦,單腹脹,兩脅脹痛、噯氣不舒,食後尤甚,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腹壁青筋暴露,苔薄,舌邊有紫斑,脈弦。方壹柴胡疏肝散來源《景嶽全書》組成陳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枳殼5克,芍藥5克,炙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壹劑。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氣舒肝止痛,川芎行氣活血止痛;陳皮、枳殼理氣行滯,醒脾和中;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腹水初期,正氣尚實,可以攻伐,用甘遂、甘草***研細末,每次1~2克,吞服,每周1次。腹水晚期,正虛而實,在辯證治療的同時,用蟋蟀粉2克,每日2次,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