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應用活血化瘀法的經驗
我治療頑癥怪病、疑難雜癥善於應用活血化瘀法,而尤擅應用血府逐瘀湯。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應用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湯化裁治療夜遊癥、頑固性失眠、頑固性頭痛、中風後遺癥、癲癇、老年性癡呆、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種並發癥、難治性腎病、頑固性哮喘、腫瘤、男性不育癥、陽痿、頑固性前列腺痛、女子月經病、不孕癥、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年期綜合癥、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頑固性皮膚病、結締組織病等各科疑難重癥,屢獲顯效。在活血化瘀大法的辨證、用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瘀血是人體功能失調而發病時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疑難雜癥的致病因素。瘀血致病的癥狀表現錯綜復雜,其臨床表現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而各異,臨床上很難把握。老師石教授潛心研究多年,創立了壹套簡易可循的辯證方法,並將其傳授給我們,使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有辨證規律可循。首先:在病史方面:1、如心、肝、血脈的病變多易挾瘀,久病久損多易挾瘀入絡。2、起病前有外傷,出血,月經胎產等疾病的歷史者多有瘀血存在。3、有時雖然瘀血的征象不太顯著,但有屢服他藥,變更治法而未效的治療史等,多屬瘀血作祟。
而在臨床征候的辨識上我將其歸納為以下十方面:即舌、脈、目、顏、膚,經、衄、積、痛、神。詳言之:①舌,即指舌象多見暗滯、瘀斑、青紫、有縱溝及木舌、硬舌。②脈,即指脈象多見沈、弦、澀。③目,即指白晴見血絲紫赤,眼周黯黑、泛青。 ④顏,即指顏面暗青、黧黑,兩顴暗滯,口唇青紫、瘀斑。 ⑤膚,即指皮膚顏色紫暗,肌膚甲錯,皮下瘀點紫斑,肚腹青筋外露,或身目發黃晦暗。⑥經,壹指婦人月經: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血色黑有塊。二指經脈、經絡:可見肢體疼痛,青筋暴露,脈絡瘀紫,肚腹青筋顯露,蟹爪紋絡,及中風偏癱,肌膚麻木。 ⑦衄,即指各種出血癥。⑧積,即指癥瘕積塊。即各種腫塊、包塊,質地堅硬,按之不移,常與疼痛並見。⑨痛,即疼痛。瘀血疼痛的特點是:痛處固定;久痛不愈,反復發作;性質如錐刺刀割,亦可為牽扯痛,灼痛,綿綿作痛,痛而拒按。⑩神,即精神、神誌異常。瘀血為病常見神誌方面的怪病:如頭痛眩暈,幻覺幻視,健忘,癲狂,昏迷,癱瘓,精神抑郁,呆若木雞,惡夢紛紜,失眠或夜遊癥等;亦可見無故哭笑但又非精神疾病者。臨證辨識瘀血,上述諸證不必悉具,典型者但見壹證便是。
(二)應用血府逐瘀湯的經驗
血府逐瘀湯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最能代表王氏活血化瘀學術思想的臨床常用方劑之壹,其療效得到中醫醫療界的壹致認可。血府逐瘀湯為活血化瘀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劑,本方系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再加桔梗之性升,牛膝之性降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並引瘀血下行,為方中主要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又能養血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本方不僅行血分瘀滯,又能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血去氣滯行,故為通治壹切氣滯血瘀之名方。
疾病往往由多種原因引起,形成瘀血的原因亦多種多樣。活血化瘀治療大法為通法,但通通之法又各有不同,臨證須辯證而為之,立法用藥當隨其兼證各異。虛者補之以通,寒者溫之以通。氣虛者當補氣以通脈;血虛者當養血以充經;兼裏實者當通下並用;兼氣滯者當行氣以活瘀;出血而夾瘀者重在化瘀止血;動血而兼火熱者宜清熱消瘀。也就是說在論治過程中應詳審病機,主證兼證互參,相兼論治。
臨證時要明確活血化瘀治法終屬證治大法之消法範疇,臨床應用時須註意不要壹味地攻伐,當行漸消緩散之法,且同時適當配以溫陽、益氣、養血、清熱、理氣、滋陰等藥物,以免耗損正氣。切記勿犯“虛虛之戒”。
我在臨證應用本方時提出幾點註意事項:1.瘀血為病,多病久積深之患,其去較慢,治療非三五天即效,因此,在治療見效後,應有方有守,方能奏效,不能頻頻更方,欲速而不達。2.活血化瘀治法終屬證治大法之消法範疇,臨床應用時須註意不要壹味地攻伐,以免耗損正氣。在論治過程中應詳審病機,根據年齡之大小、體質之強弱、男女之不同、病邪之深淺,在並治的同時適當配以溫陽、益氣、養血、清熱、理氣、滋陰等藥物,靈活使用,恰中病機。當刻刻以固護正氣為念,切記勿犯“虛虛之戒”。3.活血化瘀藥物屬活血動血之品,故大量長期使用應註意監測凝血象以指導治療。
。我應用活血化瘀法為主治療頑固性失眠、頑固性頭痛、腦外傷後遺癥、中風後遺癥、癲癇、老年性癡呆、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病、慢性心衰、糖尿病多種並發癥、難治性腎病、頑固性哮喘、多種腫瘤疾患、男性不育癥、陽痿、血精、頑固性前列腺痛、不射精癥、女子月經病、不孕癥、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年期綜合癥、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頑固性皮膚搔癢癥、銀屑病、頑固性濕疹、結節性癢疹、結締組織病等各科疑難重癥,屢獲滿意療效。
(三)病案舉例:
①假性球麻痹案
趙某,男,75歲。患者素有頭暈、頭痛,因突然失語、偏癱、吞咽困難、飲水嗆咳1天,於2002年3月26日急診來我院住神經內科治療,經查頭顱CT等臨床診斷為:“腦梗塞並發假性球麻痹,輕度腦萎縮”。.予吸氧、擴血管,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劑、血漿蛋白等治療2周後,偏癱有所改善,,但語言和吞咽功能未見好轉而癥狀加重。又予中藥益氣復元、滋陰潛陽、調補脾胃等法治療10天,仍無好轉,遂邀石誌超教授會診。刻診:體溫36.8℃,脈搏80次/分,血壓130/80mmHg,呼吸平穩,形體消瘦,面色不華,表情淡漠,口角歪斜,舌強,發音無聲,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右半身不遂,舌偏,舌淡暗,苔白,脈弦細。擬活血化瘀、健脾養胃法,予血府逐瘀湯加調養脾胃之品。服藥5劑後,患者發音有聲,言語斷續,能少量飲水,嗆咳明顯減少。繼服藥七劑,患者發音清晰,語言較前流利,能進半流食,少有嗆咳,患肢活動較前有力,語言及吞咽功能恢復。
按語:本例中醫診為中風,失語,痿證。病初肝腎不足,陰虛陽亢,肝風內動。病至後期漸至脾氣虛弱、形瘦肉羸,血瘀經絡、筋脈不用,氣虛血瘀征象明顯,故予活血化瘀法佐以調補脾胃治療,使中風不語和吞咽功能障礙迅速得到恢復。古代醫家有“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的論述。本例因久病不愈,耗傷正氣,而致氣血陰陽皆虛,氣虛則推動無力,陽虛則溫煦無能,陰血虧虛則血脈不充,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血,而瘀血又可阻滯新血之化生,使虛者更虛,虛中夾瘀,病情纏綿難愈。而住院期間靜脈給予了大量支持補養的西藥,又予中藥壹味壅補,其補之有余而祛邪不足,故難奏效。而石教授用血府逐瘀湯加健脾益氣之品攻補兼施,使瘀血祛除,正氣恢復而頑癥頓愈。
②頑固性失眠案
王某,女性,46歲,於2003年5月10日初診。自訴失眠半年,近1月加重。徹夜不眠,晝間精神萎靡。究其原因,乃因半年前被迫獻血200毫升後,郁怒緊張,憂心忡忡,遂致失眠。曾於外院予輸血400毫升並多服養心、安神、補血、益氣中藥治療無效。現每晚須服安定片6片方能入寐2~4小時。刻診:愁苦面容,面色暗滯,食欲不振,胸中瞀熱,煩躁焦慮,頭脹痛,口渴不欲飲,大便幹,舌暗隱青,脈弦緩略滑,少沖和之象。投血府逐瘀湯加味6劑並囑逐漸減少安定類藥物用量。但病人自服用中藥起即將每日6片的安定停用,前2日徹夜不寐,幾乎想停服中藥,自第3日起每夜漸能入睡3~4小時,且食欲增加,心煩減輕。效不更方,守方續進,繼服30劑後睡眠正常,諸癥悉除。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語:本例不寐半年,久治乏效,乃因辨治失誤。本例乃因郁而起,因情誌失調,氣機不暢,久之氣病及血,氣滯血瘀,瘀血擾亂心神,使神不歸藏而發為頑固性失眠。且該患發病後曾住院輸血400毫升,並應用各種中西補品無數,其病機全無虛損之征,而多瘀實之象。但眾醫皆因其為獻血後所病而皆以補益滋養、清心安神類方藥調治,正所謂:“愈補愈壅,愈涼愈凝”,故病情愈治愈重。其本在於瘀血,故投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藥證相契,故效如桴鼓。誠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說:“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③腦動脈硬化(笑病)案
楊氏,女性,68歲。2003年8月21日初診。患笑癥已近半載,無明顯誘因,發無定時,或2、3日壹發,或壹日發2、3次,陣發嬉笑,笑聲中等,笑發時內心明了,但不能自控,每次發作10余分鐘,止後如常。曾於西醫院多方檢查,排除精神疾患,疑為“腦動脈硬化”所致,口服改善腦循環藥物無效。刻診:體胖,神清,應答自如,舉止正常,面色少華,舌略紅,舌下脈絡紫暗,苔白,脈沈細。投血府逐瘀湯化裁,2劑知,4劑愈。之後用血府逐瘀丸合天王補心丹緩調壹月,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本例為心血瘀阻,心神失養而致笑不休。如《內經》雲“心氣虛則悲,心氣實則笑不休”。故予血府逐瘀湯治之而效。中醫認為:心藏神,在誌為喜,在聲為笑。《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氣實則笑不休。”其意為心氣實則心誌有余而笑不休。由以上可知,“笑不休”病位在心,病性屬實。證之臨床,心氣實者不外乎心火亢盛,痰火擾心,頑痰滯塞心竅及心血瘀阻。而心火亢盛者多伴面紅目赤,煩熱燥急,少寐,溲赤,渴喜冷飲,舌紅幹,舌尖絳,脈數等火熱熾盛之征象;痰火擾心者多伴見興奮狂亂,面目紅赤,舌尖紅,苔黃濁膩,脈滑數;頑痰內結,滯塞心竅者則見笑後時悲,目光呆滯,頭暈頭重,脘痞咯痰,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弦滑等癥。觀本案病人既無心火亢盛之象,亦全無痰濁內盛之征,雖然亦無瘀血的壹般見證,但排除上述心火、痰濁致病的可能,又遵“怪病多瘀”,“久病多瘀”之說,從活血化瘀入手,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