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場景壹目了然,構圖簡潔清新,畫面充滿童趣,符合兒童閱讀欣賞的特點。故事講的是兔子都想吃胡蘿蔔,但是他們互不讓步。妳們互相爭鬥,搞得壹塌糊塗。最後,他們找到了壹個分胡蘿蔔的好方法。故事中,老爺爺心地善良,兔子的形象天真可愛。他們只知道快樂的擁有,卻不知道照顧別人的感受,不知道分享,不懂得卑微。這也是中產階級孩子的真實寫照。
最後,當小兔子們有條不紊的排隊拿蘿蔔的時候,小兔子們感受並體驗到了排隊拿東西的速度和快樂:“排隊拿東西真快啊!”故事包含教育意義,幫助孩子知道在集體中要遵守壹定的規則和秩序,學會謙虛。
二、說設計理念:
孩子進入中產階級後,自我意識變強,但規則意識的培養很重要。我們知道,孩子的日常活動中有很多環節需要大家遵守壹定的規則,比如:人們長時間有序地排隊洗漱、喝水;活動結束時,把東西整理好。學會在群體中交流已經成為他們在日常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話題。但我們發現,孩子在有意與人交往時,往往不遵守秩序,而這些現象往往是不安全感的開始。
《兔子分蘿蔔》故事通過簡單生動的情節,講述了壹群可愛的兔子從爭搶蘿蔔到排隊有序分蘿蔔的故事。它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有初步的規則意識,在集體生活中遵守規則。所以我想教繪本《兔子分蘿蔔》,在閱讀過程中加入壹些排隊的遊戲,讓孩子懂得謙虛,遵守規則,讓孩子自然感受到從“亂”到“有序”的快樂。
三、說活動設計: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通過同時打開多個知覺通道,可以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在這次活動中,我運用觀察、猜測、提問法、講述等教學方法,幫助孩子們在看、聽、說、想、玩的輕松氛圍中學習。
在整個活動的設計中,我遵循了以下三個原則:
1.以教師為本,以孩子為本,以問題為主線。
2.老師總是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學習行為,分析和指導他們。
3.在教學活動中,要考慮到兒童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行為,這些興趣、態度和行為是明確的、有重點的、相互滲透的。
活動中,老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根據故事變化。起初,他可以慢慢地講述關於環境和爺爺的故事。後面的《爭蘿蔔》語氣有點急和緊張,與前面的安靜平和形成鮮明對比,讓孩子對故事的發展充滿期待。在整個故事中,我根據故事隨時穿插提問,引導孩子觀察、思考、理解壹些詞語,幫助孩子感受故事內容,鼓勵孩子在想說、敢說、樂於說的氛圍中學習。最後,兔子們有條不紊地拿著蘿蔔,在虛心交談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從句子中感受到穩定、和諧、快樂。
兒童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感受到秩序的重要性,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活動中,我還設計了壹個簡單的排隊遊戲,讓孩子在故事情境中玩耍,進壹步理解故事的主旨:在群體中要謙虛,要遵守壹定的秩序和規則。這樣才能實現集體活動的快樂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