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間歇性聲響,同時對音響也很敏感。它的主要發音器官是鰾及其兩側的聲肌。當聲肌收縮時,壓迫內臟使鰾***振而發聲。在生殖季節魚群終日發出“咯咯”、“嗚嗚”的叫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少見。這種發聲壹般認為是魚群用以聯絡的手段,在生殖時期則作為魚群集合的信號。中國漁民早就以此習性判斷大黃魚群的大小、棲息水層和位置,以利捕撈。
產卵場壹般位於河口附近島嶼、內灣近岸低鹽水域內的淺水區,水深壹般在東海、黃海區不超過20米,但在岱衢洋產卵場最深可達20~30米,在南海區不超過30米;水色混濁,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內,底質為軟泥或泥質沙海區。中國沿海大黃魚的產卵場約10個,有江蘇的呂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貓頭洋、大目洋及樂清灣,福建的官井洋、東引漁場,廣東的南澳漁場和硇洲島漁場。春汛產卵場水溫上升到15~17℃時大黃魚開始集群產卵,旺汛期浙江產卵場水溫達17~19℃,20℃以上(呂泗洋為21~22℃,官井洋22~24℃)時漁汛結束。產卵場鹽度範圍在呂泗洋和官井洋為28~31,岱衢洋和大戢洋為17~28。大黃魚壹生能多次重復產卵,生殖期中壹般排卵2~3次。懷卵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由10~275萬粒不等,壹般為 20~5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壹無色油球,直徑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8℃時約經50小時孵出仔魚。各地方群的年齡組成不同,各群中個體的壽命、性成熟年齡也不相同:東海北部、中部群的個體壽命最長,最高齡魚為29齡,但開始性成熟年齡較遲,少數為2齡,壹般為3~4齡。粵西群的大黃魚壽命最短,最高齡魚僅為9齡,但性成熟年齡最早,少數個體1齡開始性成熟,大部分個體為2~3齡。閩、粵東群的大黃魚處於上述兩群之間,最高齡魚為17齡,大量性成熟個體為2~3齡。大黃魚最大個體全長可達755毫米,重3.8千克。
紅燒大黃花
春季中國沿岸水溫增高,魚群從越冬場遊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淺海區生殖。東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區壹是江外、舟外越冬場,二是浙閩近海越冬場,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場。親魚於四月中、下旬結成大群,從深水越冬區向西洄遊進入呂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產卵場。產卵期為5~6月。親魚產卵後分散在島嶼與河口壹帶海區索餌肥育。 9月還有較小魚群到江蘇、浙江近岸產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溫下降,大黃魚返回越冬海區。閩、粵東群的北部群體主要在閩東漁場產卵,壹路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入東引漁場產卵,另壹路於4月
下旬至6月中旬經白犬列島、馬祖島等分3~4批進入三都澳內灣,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產卵。秋末冬初分散於各處索餌的魚群開始在四礵列島壹帶形成秋冬季大黃魚汛。此後隨水溫下降,壹部分魚群遊向60米等深線暖水處越冬,壹部分魚群繼續向四礵列島以南遊去。閩、粵東群的南部群體其生殖洄遊在珠江口以東沿岸海區開始較早,1月魚群開始由外海集中到達汕尾,轉向東北方向洄遊,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島東北漁場和東南漁場形成漁汛,至4月結束。秋汛自8月開始,魚群從福建南部沿海壹帶進入廣東沿海,由東北向西南進行洄遊。9月抵達饒平近海和南澳島西南沿岸,10月出現於神泉、甲子,11月到達汕尾,12月在平海、澳頭(大亞灣內外)附近,1月份開始向外海逸散。粵西群10月初從吳川等附近向硇洲島南、北產卵場遊去,11月為產卵盛
期,產卵後分成小群,轉向深水區棲息,秋汛結束。翌年春汛自2月開始群集結於硇洲島南面進行產卵,3月為旺汛,至4月初水溫上升,正值春雨時期,近岸河口淺海水域鹽度明顯下降,不宜大黃魚棲息,魚群迅速
離開,春汛即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