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蜜解酒。用水稀釋蜂蜜,慢慢服用。蜂蜜水的濃度更高。
2、醋解酒。用醋煮壹碗酸湯,服下。慢慢取壹小杯醋(約20毫升)。吃醋糖泡的蘿蔔絲(壹大碗)。拿兩個用醋泡過的皮蛋。醋能解酒,主要是因為酒中的乙醇和醋中的有機酸會在人體的胃中相遇,發生乙酰化反應,降低乙醇的濃度,從而降低酒精的毒性。
3、豆腐宿醉。喝的時候豆腐菜要當開胃菜。豆腐中截留的半胱胺是壹種主要的氨基酸,食用後能解毒己醛並迅速排出體外。
4、生雞蛋白、鮮奶、霜柿子解酒。將三味藥壹起熬湯,可以解酒。
5、糖茶解酒。糖茶可以稀釋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加速排泄。
6、芹菜解酒。芹菜榨汁服用,可酒後頭痛,大腦腫脹,面部潮紅。
7、綠豆解酒。綠豆適量,溫水洗凈,搗碎,開水沖服或煲湯。
8、食鹽解酒。過量飲酒使胸膜不舒服。可以在開水裏加壹點鹽,喝了之後可以立刻解酒。
9、柑橘皮宿醉。將橘皮焙幹,磨成粉,加鹽1.5g,熬湯。
10,白蘿蔔宿醉。白蘿蔔壹斤,搗成泥取汁,壹次服完。也可以在白蘿蔔汁裏加紅糖喝。也可以吃生蘿蔔。
11,鮮橙宿醉。鮮橙三五個(鮮橙也可),榨汁或食用均可。
12,生梨宿醉。吃梨或者榨梨汁喝。
註意:對於酩酊大醉的人,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後仍不能醒酒,可以用幹凈的羽毛輕輕摩擦喉嚨或用手掐喉嚨,使其把胃裏剩下的酒吐出來,這樣可以緩解醉酒狀態。如果還是沒有效果,就要就醫了。
需要註意的事項
1.適度飲酒:這很重要。關於飲酒的危害,古今中外爭議頗多,問題的關鍵在於飲酒量。少喝是好事,多喝是壞事。宋代邵雍詩日:“人不善飲,只喜盡飲;人們要麽善於飲酒,但很難喜歡飲酒的總和。如果妳喝得太多,妳會感到酸痛。喝著喝著就醉了,就不好意思了。這裏的“和諧”是適度。不過分,不過分。對身體傷害太大,不等於不喝酒,起不到保健作用。
2.飲酒時間:壹般認為晚上不宜飲酒。《本草綱目》載:人知早戒酒,不知晚飲酒更甚。醉飽了就枕著枕頭睡,傷心傷眼。夜氣收斂,用酒解酒,會清氣,勞其脾胃,止濕生瘡,以火助欲,所以生病的人多。可見,之所以戒夜飲,主要是因為夜間空氣收斂。壹方面,喝的酒散不開,熱量困在房間裏,有傷眼睛的缺點;另壹方面,酒是壹種發散性的東西,擾亂了人在夜晚的收斂和冷靜,傷害了人。另外,對於飲酒的節日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冬天天冷,適宜飲酒溫陽散寒。
3.飲用溫度:在這個問題上,有人主張冷飲,有人主張溫飲。提倡冷飲的人認為,酒精本來就熱,熱喝會更熱,容易損傷腸胃。如果妳有冷飲,用冷來加熱,所以沒有過熱的危險。元代醫學家朱震亨在調酒冷飲中說:“酒有三益”。肺入胃過多,則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益氣;第二遍,寒冷中的溫度可以養胃。冷酒遲來,人不可飲。然而,阿清王朝的徐文弼提倡溫飲。他說,酒“最好和暖和的衣服壹起服用”,“熱飲傷肺”,“冷飲傷脾”。壹種更折中的觀點是,雖然葡萄酒可以溫著喝,但不應該熱著喝。至於什麽適合冷飲,什麽適合溫飲,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區別對待。
4.辨證論治選酒:根據中醫理論,養生飲酒更適合老年人、氣血運行較慢者、陽氣較弱者、體內有寒阻血瘀者。這是以純酒而非藥酒來說的。藥酒根據所用藥物不同,有補血養陰、溫陽益氣、化痰燥濕、理氣活血、消食化積等不同性質,不能通用。體弱者用補酒,血管堵塞者用行氣活血通絡的藥酒;對於冷的人來說,葡萄酒應該是溫熱的,對於熱的人來說應該是清澈的。對藥酒養生感興趣的人,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出選擇。
5.堅持喝酒:任何健身方法的練習都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長期受益,喝酒也是為了健康。古人認為,只有堅持飲酒,才能使酒精和氣體相通。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凡服藥而飲酒者,欲將酒與氣相通,則永不能除之。”多少是和諧,不要喝醉了吐,會傷人的。“當然,孫思茅只喝經年,他堅持喝壹輩子。他可能打算堅持壹段時間。
6.不宜空腹飲酒:空腹飲酒容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炎和胃潰瘍。人體容易發生低血糖,導致頭暈、出冷汗、心慌,嚴重時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