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王官前幾輪頻頻冷門,尤其是女單。李娜和小威全部被淘汰,莎娃成為奪冠熱門。她在前幾輪的表現實在搶眼:
從第四輪開始,莎娃就有些麻煩了。面對前美網冠軍斯托瑟,對手先脫壹盤,然後連下兩盤贏得比賽,第三盤6-0拿下斯托瑟。
我們來看看莎娃在八強、半決賽、決賽的表現:
四分之壹決賽和半決賽我都看了,尤其是對穆古拉紮的四分之壹決賽。太令人激動了。再來看點數:1: 6,7: 5,6: 1。穆古拉紮幾乎淘汰了莎拉波娃。就壹點,莎拉波娃頑強拿下第二盤後,我就沒辦法了。同時感嘆莎娃不是蓋的,聲音特別高,神經特別堅韌,名不虛傳。
於是第三盤,不出我所料,莎娃又輕松獲勝,我又在嘆氣。
接下來沙瓦在半決賽對陣加拿大小將布查,比分如下:4: 6,7: 5,6: 2,與八強賽整體走勢相同,分差也差不多,尤其是第二盤的轉折點壹模壹樣。
當然,在感情走向上,還是壹樣的。第二盤過後,我不禁感嘆,布查還是太年輕了,還沒穩定狀態。同時感嘆莎娃不是蓋的,聲音特別高,神經特別堅韌,名不虛傳。
第三盤和我預料的壹樣。莎娃輕松贏了,我又在嘆氣。
決賽我什麽都沒看到。賽前我覺得莎娃應該會贏。在四分之壹決賽和半決賽起死回生後,哈勒普無法阻止莎娃奪冠。
女單決賽後壹天看了男單決賽。德打納達爾,我之前看過兩次長大滿貫決賽,各贏壹次。我更喜歡德,但我不討厭納豆,但法網決賽,我絕對支持德奪冠。
但是德德還是輸了。
在紅土賽場上,只有納豆自己才能打敗納豆。
遊戲全部結束後,名利都是別人的,與我無關,我可以靜下心來理性思考。
突然想到壹個問題,這個問題壹直存在於我身上,但是今年法網之後突然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細想壹下,在足球比賽、籃球比賽、網球比賽中,除了有壹個喜歡的球星有明顯的喜好和支持外,其余的都嚴重受這種心理影響。
這種心理沒錯,但問題是我這種心態太久了。這意味著我已經處於弱勢太久了。
我冷靜下來,想了很久。在某壹個瞬間,我突然想明白了,同情弱者,希望弱者戰勝強者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保持這種心態的同時,我缺少另壹種必不可少的心態:
在壹場比賽或者壹場賽事之後,我總是只同情弱者,只是嘆息,嘆息弱者攻擊強者有多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壹方面下意識的安慰自己慢慢來,變強,因為不容易,另壹方面也壹直在暗示自己也是同情自己的,是弱勢的壹方。
但同時我也沒多想。每場比賽後,勝利者都在慶祝。失敗者在做什麽?他們在反思,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反思自己如何能夠強化自己,強化自己,反思自己離強者還有多遠,反思自己有什麽值得成功者學習的地方。
尤其是最後兩點非常重要。其實思考那兩點去實現那兩點的過程,並不是向強者致敬的過程。只有不斷向強者致敬,才能不斷向強者靠攏。
強者之所以強,並不是天生就強。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們的不懈努力也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所以,壹個只在乎同情弱者的人,是壹種不完整的病態心理。在同情弱者的同時,他必須做另壹件事,那就是: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