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誰知道的鮑魚的總類呀,都是什麽樣的,比如青邊,幹鮑什麽的,怎麽區分的

誰知道的鮑魚的總類呀,都是什麽樣的,比如青邊,幹鮑什麽的,怎麽區分的

鮑魚以加工形態有“幹鮑魚”和“鮮鮑魚”之分;“幹鮑魚”又分“淡幹鮑”和“鹹幹鮑”兩種;品嘗“幹鮑魚”以“淡幹鮑”為好,是要求它品質優良,個頭厚大,肉質的豐腴與汁液的甘美清香;而品嘗“鮮鮑魚”則講求鮑魚的新鮮和美味的肉質,以每年的5月份最肥美,而在10、11月份肉較瘦。 “幹鮑魚”烹制壹般需時較長,要用精制的頂湯反復煨味,使“幹鮑魚”能夠充分吸收其它物料的味道,故香味濃郁,肉質甘腴;原只“幹鮑魚”的極品更講求個大、肉豐和“糖心”。 “鮮鮑魚”的烹制則不同,它十分講究火候的把握,火候不夠則味腥,過火則肉質變韌發硬;所以,鮑魚非常註重調味的得法,濃淡的適宜,否則鮑魚本身的鮮味是出不來的。 鮑魚的等級按“頭”數計,每司馬斤(俗稱港秤,約合655克)有“2頭”“3頭、“5頭”“10頭”“20頭”不等,“頭”數越少價錢越貴;即所謂“有錢難買兩頭鮑”。目前以網鮑頭數最少,吉品鮑排第二,禾麻體積最小,頭數也最多;二頭的禾麻及吉品已成為目前罕見品種,已猶如古董珍品壹樣。 在鮑魚的身體外邊,包被著壹個厚的石灰質的貝殼,它達個貝殼是壹個右旋的螺形貝殼,呈耳狀,它的拉丁文學名按字義翻譯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為它的貝殼的形狀像耳朵的緣故。另外在鮑魚的貝殼上都有從殼頂向腹面逐漸增大的壹列螺旋排列的突起。這些突起在靠近螺層末端的壹些貫穿成孔,孔數隨種類不同而異。 在我國北方分布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布的雜色鮑有7—9個。我國古代,給鮑魚起名叫“九孔螺”,就是從它的這種特征而來的。 “幹鮑魚”因產地和加工的不同,具體又被稱為“網鮑”“窩麻鮑”“吉品鮑”,以及鮮為人知的中國歷代朝遷貢品“硇洲鮑”等。“網鮑”特點是形狀橢圓、邊細、枕底起珠,色澤褐黃,質地肥潤,軟滑味濃;“窩麻鮑”的特點是形似艇狀,色澤灰黑,質軟,邊有針孔。而“吉品鮑”則形狀呈元寶狀、質硬、枕身高企,色澤如幹柿色,形體較“網鮑”小。至於“硇洲鮑”,以味道鮮美、肉質嫩滑、營養豐富而著稱。 鮑魚的品種較多,全世界約有多品種,又稱 “大鮑”“九孔螺”,古時叫“鰒”或“鰒魚”等,其拉丁文名可譯為“海耳”,英文名可譯為“耳貝”。產地大多集中在澳大利亞、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朝鮮、南非、新西蘭、韓國和中國的大連、臺灣、福建、汕尾、湛江等國家和地區的附近海域;更有“土生鮑”和“養殖鮑”之分。當然“土生鮑”的肉質和味道都較 “養殖鮑”鮮美得多。 鮑魚在鮮活時,外表有壹層黝黑的膠質,用手撫摸十分柔軟。原來,鮑魚在水中爬行時,狀近滑行,其實它是利用觸角與腹部的收縮而產生推力,外表的膠質是減少摩擦以便順利滑行,所以,假如鮑魚死後,黝黑色的膠質就會褪去,肉質便會慢慢顯得雪白,行內稱之為“白板鮑魚”。如此鮑魚,肉質趨硬,體質組織起了變化,本身濃郁的香味便會消失,吃起來也就淡而無味了。 由於幹鮑魚在市面上的售價不菲,因此有部分的無良商販,用壹文不值的“幹石鱉”冒充“幹鮑魚”出售,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故在選購幹鮑魚時壹定要小心,以免上當;鮑魚如其它貝類動物壹樣,有壹個硬貝殼,但鮑魚殼的貝殼部很小,殼口很大,邊緣有九個左右的小孔(俗稱“九孔螺”的緣故)。它的足部很發達,足底平。市場上出售的幹鮑魚已去殼,外形略似艇狀,有壹面非常光滑,即為鮑魚的足底部分。而“石鱉”也有發達的足部,足底也是平的,因此稍作加工即可用來冒充鮑魚,但只要仔細壹辨別就會發現,“石鱉”因肉體較薄,曬幹後會收縮彎曲,且其足的邊緣很粗糙。而“假鮑魚”與“真鮑魚”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背部中央有片殼板,加工曬幹時雖被剝掉,但總會留下道明顯的印痕。所以,凡是背面有道明顯深印痕跡的“鮑魚”就是假鮑魚無疑。 除了辨別“真、假”鮑魚之外,我們還得認識辨別“優、劣”鮑魚,首先是優質鮑魚的辨別,從色澤觀察,鮑魚呈米黃色或淺棕色,質地新鮮有光澤;從外形觀察,鮑魚呈橢圓形,鮑身完整,個頭均勻,幹度足,表面有薄薄的鹽粉,若在燈影下鮑魚中部呈紅色更佳;從肉質觀察,鮑魚肉厚,鼓壯飽滿,新鮮。而劣質鮑魚的特征,從顏色觀察,其顏色灰暗、褐紫,無光澤,有枯幹灰白殘肉,鮑體表面附著壹層灰白色物質,甚至出現黑綠黴斑;從外形觀察,體形不完整,邊緣凹凸不齊,個體大小不均和近似 “馬蹄形”;從肉質觀察,肉質瘦薄,外幹內濕,不陷亦不鼓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