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臺灣省的人稱菠蘿為鳳梨?

為什麽臺灣省的人稱菠蘿為鳳梨?

菠蘿的果實。

菠蘿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巴西和巴拉圭,後被加勒比海居民帶回中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種植。Ananas,拉丁學名,當地居民稱之為菠蘿,意為“上等水果”。1493 65438+2月,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第二次航行到加勒比海,停泊在西印度群島瓜達盧佩火山島旁邊的壹個小海灣,然後進入附近的壹個村莊,船員們在那裏受到了熱情的接待。當時送來了很多薄薄的水果,其中有壹種讓這群歐洲水手很好奇的就是菠蘿。他們記載:“外表看起來很惡心,硬得像松果;果肉像蘋果。因此,菠蘿傳入歐洲後,在英語中被稱為菠蘿,也成為晚餐或宴會上社會經濟地位高、待客熱情的標誌。

16世紀,隨著西班牙殖民和傳教的步伐,菠蘿從西班牙傳到菲律賓、夏威夷、印度和中南半島,不久後又從中南半島經陸路進入廣東,此時稱為“波密”。臺灣省在清朝康熙末年才從東南亞引進菠蘿種植。當時有識之士見其果奇特——“其果有壹簇葉子,狀如鳳尾”,於是引用《紅樓夢》中“鳳來”之儀,稱之為“鳳來”。切菠蘿時,聚合果的軸與梨的軸相似,而“來”字與閩南話中的“梨”字諧音,在意思上很像水果。於是,在音義形的配合下,鳳梨的名字換成了鳳來。

“鳳”原指祥瑞之鳥,象征富貴。在傳統建築中,妳經常可以在屋脊上看到馮的象征性形象或雕塑。而菠蘿也象征著這個意思,所以在漢代的祭祀儀式中,會將菠蘿擺放在案前,甚至會在神聖的案上雕刻菠蘿的圖案,以祈求平安順利。菠蘿在福建與“旺來”諧音。因此,菠蘿形狀的彩色裝飾品會掛在公司開店的地方,希望生意興隆。國內的選舉文化似乎也在逐漸走向這種加持模式,送菠蘿和菜花頭高票勝選屢見不鮮。事實上,菠蘿原產地的居民也將其視為好運的象征。在巴西出土的古代文物中,至今還能發現壹個菠蘿形狀的廣口祭壇,用來埋葬已故的親人。

菠蘿是熱帶地區極其重要的水果。除了去皮生吃,還可以和肉壹起煮,讓肉變得又軟又嫩。皮打好後,可以用布包裹起來,作為治療外傷的藥用布。菠蘿蛋白酶,1891從新鮮菠蘿中提取,已用於治療敗血癥。最近菠蘿蛋白酶也常用於治療心臟病、燒傷、膿腫、潰瘍,效果不錯。另外,菠蘿的葉子是制作宣紙的好材料。

在臺灣省,原住民阿美族、北南族、排灣族這三個接近熱帶地區的族群,種植鳳梨作為果實,並以此命名。其他民族在日語中用音譯稱呼菠蘿。排灣族稱之為bangworale,北南族稱之為laha,阿美族稱之為talacai。由於其果形與海鑄林相似,阿美族的名稱與林鑄樹相同,正如我們稱林鑄野波羅壹樣。看看太平洋西岸的夏威夷群島。近半個世紀以來,生產的菠蘿壹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島上的居民被稱為hala kahiki,意為森林投資,也意為外國森林投資。從西印度群島的ananas到夏威夷的hala,Pei族的laha和Ami族的talacai,共同的名字透露了什麽信息?可能需要進壹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