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神木百科伏神木多為松根,根歪,外有殘伏神木,白色或灰白色,內有木質。松、輕、無皮,略似朽木。茯苓是茯苓菌核中間的松根,壹種真菌植物藥。具有平肝熄風、寧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健忘、無聲中風、腳氣伴筋抽搐。
植物形態學
菌核呈球形、橢圓形、卵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更長,重量不等,壹般重500-5000g。外皮厚皺,深褐色,新鮮時柔軟,幹燥後堅硬;內部白色或淺粉色,粉狀。子實體生於菌核表面,完全匍匐,厚3-8cm,白色肉質,老熟或幹燥時變為淡褐色。管厚2-3mm,壁薄,管口圓形、多邊形或不規則形,直徑0.5-1.5cm,口邊有齒。孢子呈長方形至近圓柱形,光滑,頂端傾斜,大小為(7.5-9) μ m× (3-3.5)微米..
藥材茯苓多為不直的松根,外部有殘留茯苓,呈白色或灰白色,內部為木質。松、輕、無皮,略似朽木。
加工:將茯苓木剁成小塊或粉碎。
福神木1的功效與作用。養心安神是伏神木的功能之壹。
沈復味甘淡,性平微溫,入心經,治心神不寧,心神恍惚,養心安神。如《藥意》說:“人戴之,心熱,虛則寒。如果怕氣虛、心煩意亂、驚恐、迷茫、疲倦、健忘,就要溫補心神,否則不行。”失眠、癲癇、健忘等癥狀常使用本品治療。茯苓有鎮靜作用。實驗動物在給予茯苓10-20g/kg後進入安靜和困倦狀態,但無睡眠現象。苯甲酸鈉和咖啡因興奮的小鼠,腹腔註射5 g/kg的扶正湯即可鎮靜。鎮靜率為90%,鎮靜指數為3.11。若給胃20 g/kg,鎮靜率為85.7%,鎮靜指數為1.64。
2.利尿消腫是茯苓的功能之壹。
治療水腫。肺、脾、腎和三焦負責調節人體的水和液體代謝。肺主水通道的疏通和津液的運用;脾主津液;腎陽掌管水的蒸發;三交是水-液交流的方式。如果其中壹種(或多種)氣化功能異常,水液代謝就會受到幹擾,導致水液停滯,水腫。治沈復,其味甘淡,利水而不傷氣,故主治,又因其有健脾之功,脾弱而滯。比較適合濕了就停止蓄水的人,因為有標本兼治的效果。
3.補虛治疲是扶神木的功能之壹。
味甘,性溫,入心脾經。可治心虛血虛,心神不寧,睡眠不安,養心健脾。心脾兩虛多因久病失調,或勞神思慮,或慢性出血所致。癥見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或皮下出血、舌淡脈細。治療要益氣健脾,養血安神。沈復有這種效果,所以可以投入使用。
功能主治:平肝安神。治療心悸、健忘、中風、腳氣、筋脈。
①《藥性論》:“治中偏風,口面歪斜,毒風筋骨拘攣,神驚健忘。”
②《綱要》:“治腳氣關節痛,肌肉收縮。”
③《中醫誌》:“寧心安神。”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2 ~ 3元;或者變成粉末。
政黨選擇
①腳氣寒悸筋脈,肌肉抽搐疼痛的治療方法:松關節壹兩(用於掖沈復的根心,銼如米),乳香壹片(搗碎)。炒焦,只留壹兩點,放出火毒,磨細。每次吃壹兩元,在木瓜酒裏退燒。(宋傑散,壹般治腳氣)
②強舌治療中風:茯苓沈心(炒)壹兩,薄荷(焙)二兩,全蠍尖(解毒)二兩。頂部是底部。每次壹兩元,溫酒下肚。(《養生寶典》沈復散)
?茯苓和茯苓的區別是茯苓包裹在松根上,和其他茯苓屬於同壹種物質。
茯苓木是被茯苓包裹的松樹的根。所以茯苓和茯苓是兩種不同的藥材,不能混為壹談,劃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