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問題本身。法式長棍的配料很簡單,就是面粉、泡打粉/老面、鹽、水、蛋糊。用機器將面團揉成面團後,經過幾道發酵工序,面點師將其塑造成棍狀。成型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搓成棍,更接近於將面團拉伸、展平、折成棍狀,然後再展平、再折成棍原型。入爐前,上表面塗上蛋糊,用刀片每隔壹段距離斜切幾道,方便加熱。新鮮法棍皮入爐烘烤後,脆嫩,上表皮金黃,下表皮有頂布細紋,裂紋規整,內腔均勻,口感極佳。整個制作過程大概需要壹個半到兩個小時。大致流程如下,從我個人考證,抱歉是法語。
新鮮的法棍並不硬,但由於原料簡單,沒有添加特殊的配料,法棍無法像壹些工業糕點食品壹樣保持柔軟的口感,往往放置壹段時間後會變得非常硬,內部開始收縮。所以法國面館絕對不會留下當天賣不完的長棍,而是要麽留在街上任人拿,要麽交給教堂和福利機構。
延伸部分。沒興趣的可以跳過。法國面館是傳統行業,從業者在法國人看來是“手藝人”,相對地位不低。相比英美,法國人在維護這個行業的“純度”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法國法棍的制作方法和幾百年前基本相同。法國各地面包店和商店的人流也證明了法國這壹傳統行業的生命力,是法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事實上,在壹戰前,傳統的糕點師甚至拒絕使用機器揉面。壹戰中,男性上戰場的次數更多,面館裏也出現了很多女性。婦女仍然傾向於用機器來揉面團。當人們從戰場上回來時,這些機器就會被使用。但這正是機器的用武之地。塑形還是手工的。
糕點是壹個非常辛苦的行業。他們通常在早上4: 30開始工作。除了法棍,還有很多種類的糕點店需要準備和制作。大部分都是從基礎原材料開始的。所以整體規劃是糕點課程的重要壹環,保證不同糕點的工序相互配合,不沖突。壹般6點左右,第壹批長棍就做好了外賣,熱乎乎的,很好吃。
糕點行業在法國有嚴格的規範,只有符合這個規範的糕點店才有資格使用“Boulangerie”的稱號。我和這個行業的規範制定者菲利普·盧梭(Philippe Rousseau)共事過壹段時間,我很佩服他的敬業精神和對傳統的熱愛。在這些規範中,最重要的壹點是嚴格限制添加劑的使用和冷凍半成品的使用(現在相對寬松),這也是法國人保持傳統的壹種手段和方式。也是因為這個規格,大家熟悉的保羅不能用Boulangerie這個名字,因為它的長棍有壹半是冷凍行業的半成品,只需要在分店加熱,這也是保羅長棍不同於傳統長棍的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