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從這個入手,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從我們記事起,所有關於包拯的影視劇、童話、傳說,都有導演或作者放映過,他們認為最適合現在的包拯。和歷史不壹樣,所以不會有好壞之分。怎麽能談破壞三觀呢?
為什麽會談到這個話題?主要是因為最近迷上了鄭燁主演的電視劇《開封府》,剛看到彈幕刷屏,撲面而來的是壹句吐槽:“什麽鬼?”“滅三觀”“滅包拯”之類的話。當然,我不評論這個觀點。個人比較喜歡看完劇再評論。其實看完這部劇,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也很欣賞鄭燁人性化的包拯。
妳為什麽這麽愛這部劇?
第壹,劇情安排合理,刻畫的包拯更傾向於人性而非神性。劇情壹開始就說包拯是父母的老兒子,出身黑暗,父母害怕。他被父親遺棄在曠野,餓狼不吃東西。他的哥哥路過看到他可憐的兒子,把他帶回家撫養。包拯小時候笨得連數字都數不過來。經常被嫂子說,直到被打死掉井。他雖然有了月牙,但依然不改初衷,只是劇情在這裏發生了轉折。不可否認,作者壹開始也賦予了壹些神話特征。餓狼不吃,但劇情發展更合理,趨於人性,又黑又怕,體現人性;先天不足,然後對本質有所了解,就是告訴大家,人無完人,神無完人。
第二,尊重歷史,順應時代者興,逆時代者傷。包拯在宋仁宗生活時,導演描述了生活背景,宮廷和朝臣的人物和事件。在這個背景下,他講述了包拯如何審理這個復雜的案件。順境中,貍貓換太子案揭露了八太子謀反的陰謀,贏得了始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在生命的盡頭留下了孤兒;劉鶚掌權後,乘勢斬殺叔父。破朝廷大火,助皇帝掌權;逆境是考場作弊案,為範仲淹降職示弱。在陳世美拋棄妻子的情況下,雖然很難殺死陳世美,但他別無選擇,只能通過破壞家庭來付出沈重的代價。
第三,愛恩的愛與恨,人性。包拯壹生中有三個重要的女人。第壹個是他的小姨子,他養育了他,成全了他。對於弟媳,包拯有養育之恩,有教導之恩,也有愧疚自責之心。他的兒子包勉因為陳世美的案子去世後,他曾企圖自殺;第二個是他的妻子端午,從小陪伴他,為他生下壹個兒子,最後為他報恩而死。對於端午節,包拯有壹種尊敬、夫妻之情,也有壹種負罪感,所以當他得知端午節為他向玉柔求婚時,他堅決拒絕了玉柔;為了追查陳世美案,讓端午無辜死去,更是尷尬;第三個是他唯壹愛過的人,玉柔,因為時局不能在壹起,但是玉柔在官場上壹如既往的幫助他。對於玉柔,包拯有壹種欽佩和欣賞的感情,這也是他實現人生抱負的動力。正是這三個女人,豐富了包拯的人生感情,讓包拯叛逆、執著、選擇、愛,也讓包拯有了人倫。
總的來說,鄭燁筆下的包拯是壹個全新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類形象。鄭燁這樣刻畫人物,也是抓住了當代人破除迷信,更加崇拜自己的心理。
所以這又回到了我壹開始說的。包拯生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他有不同的解讀。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拯形象的演變是壹個從人到神再到人的變化過程。
但不管怎麽演變,我都無法停止喜歡這個完全不落俗套,平易近人,有人情味,真正古怪的包拯。
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
玉柔:我喜歡妳,有壹張黑色的臉和壹顆黑色的心。
包拯:我是人,我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