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0℃,再遇幹旱,葉片易脫落,影響植株旺盛生長期的生長。根莖膨大所需溫度,白天為25℃,夜間為17~18℃。11℃以下,植株生長停止,遇霜莖葉枯死。在生姜不同的生長期,地溫的適宜範圍也不同。地溫在18~20℃,最適宜根系的生長;17~24℃,最適宜生姜塊莖的迅速生長。姜采收後,貯藏期的適溫為13~15℃,過低易受凍害,過高易發生病害。
光照:生姜屬於喜濕耐陰植物,要求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不耐強光。發芽期需黑暗條件。幼苗期要求中等光照條件。生長旺盛階段,分枝多,群體之間相互遮陰,對外界光照需求較強些。壹般情況下,在生姜生長季節,自然界的光照都能夠滿足生姜需要。但在幼苗期,如果遇高溫幹旱,光照過強,植株生長矮小,葉片發黃,葉片窄短,生長勢弱。所以,在這段時期應註意適當遮陰,註意灌水。旺盛生長期,由於分枝增加,葉片迅速增多,地上部生長茂盛,群體內部上下左右相互遮陰,姜田中下部光照相對較弱。因此,必須及時撤掉遮陰物,保持較強的光照地下莖的膨大主要在地下黑暗條件下進行,應註意培土。
土壤:生姜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甚嚴格,不論在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均能正常生長,最理想的土壤是表層沙性適中,松軟透氣,升溫快,有利於幼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的發育。下層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好,有後勁,使根莖膨大快,地上分枝多,產量高。生姜喜歡中性及微酸性土壤,不耐強酸及強堿,pH值5~7為最適宜範圍,以pH值為6最好,pH值小於5或大於8時,抑制株高的生長,也抑制分枝和葉片的生長,更影響姜球的數量和姜塊的大小,最終影響產量。
水分:水分對於生姜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生姜的根系分布較淺,既不抗旱,又不耐澇。地上莖葉含水量為86%~88%。由於生姜枝繁葉茂,蒸騰量大,水分消耗多,在生產中必須及時補足水分,才能保證正常生長幼苗期,姜苗生長緩慢,生長量小,本身需水量不多,但苗期正處在高溫幹旱季節,土壤蒸發快,同時,生姜幼苗期的水分代謝活動旺盛,其蒸騰作用比生長後期要強得多,為保證幼苗生長健壯,此時不可缺水。如若土壤幹旱而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姜苗生長就會受到嚴重抑制,造成植株瘦小而長勢不旺,以致後期供水也難以彌補。
在生姜旺盛生長期,地上莖分枝增多,葉面積迅速增加,地下子姜、孫姜等姜球大量發生,莖塊開始膨大,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期土壤田間持水量要保持在70%~80%,即土壤應該保持濕潤。如果此期幹旱或缺水,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品質較差。但是多雨季節,姜田還要及時排水,否則根系發育不好,病害重。旺盛生長後期到采收之前,應控制澆水次數和灌水量。澆水多,姜塊表皮出現龜裂,顏色較暗,不僅商品性差,而且不耐貯藏。
養分:生姜生長所需主要營養來源於土壤。在生姜整個生育期中,幼苗期需肥較少,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12.25%,而旺盛生長期的吸收量占87.75%。姜在整個生育期內吸收鉀最多,氮次之,磷居第三位。生姜根莖在幼苗期吸收氮、磷、鉀較少,旺盛生長期對磷的吸收量緩慢增加,對氮、鉀需求量猛增。生姜在旺盛生長期的前期需鉀肥最多,氮肥次之。旺盛生長期的中、後期吸氮多於鉀,吸鉀多於磷。生姜不僅需要大量氮、磷、鉀元素而且還需要吸收鋅、硼等微量元素。鋅對生姜姜球的形成作用較大,硼對葉片的光合功能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