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呈長方形圓錐形,長25 ~ 40厘米。整個身體略呈拱形和弧形,表面光滑,但有細密的縱向條紋。通體光滑如玉,白色或黃白色,透視下有血絲和血斑,基部略呈青灰色。整個邊角都有垂直的細紋,除了尖部,還有10 ~ 20凸起的環脊,用手握起來很舒服。角的基部呈圓形,有壹個骨塞叫“羚羊塞”,約占總長度的壹半或三分之壹。骨塞又硬又重,其橫截面呈齒狀環繞並靠近外角質層。除骨塞外所有的角都是半透明的,光的透視角中沒有骨塞的部分中央有壹個扁平的三角形孔,直通尖端,俗稱“天眼”(或“田沖眼”)。
這是羚羊角的顯著特征。結實,不易折斷。沒有氣息,淡淡的味道。
角質肉以飽滿、濕潤、有光澤、嫩滑、無裂紋、有鮮紅色血點為佳(稱為活羚羊)。
[效用]
【味道】鹹涼。
羚羊角【功能】清熱解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高熱,譫妄,譫妄,驚風,目赤,腫痛。
【用量】1g ~ 5g。
【禁忌】肝經無熱者不宜。
[註意]
1.商品羚羊角因年代不同,規格各異:(1)大枝羚羊角長約15 ~ 25厘米,底徑約3厘米;⑵小枝羚羊角長約9 ~ 15cm,底徑約1 ~ 2cm;(3)大頭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4)老劈柴(又稱山貨)是羚羊死後留在山裏的死角,大小也有區別。
2.市面上的羚羊角種類繁多,其原生動物也各不相同。根據文獻記載,除了賽加羚羊之外,還有幾種羚羊,如藏羚羊、黑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和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壹般認為,真正的羚羊角應該是賽加羚羊的角。
3.羚羊角國內產量很少,多為進口,價格相對較高。發現用的是其他動物的角,形狀相似的都是假的。目前,很難確定原始動物。提出了以下幾點:
壹種類似大羚羊的角,整體形狀類似羚羊角,但彎曲處略呈S形;表面有多條縱向裂紋,有17 ~ 20條輪紋,間隔緊密,壹側平坦,不連成壹圈;全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無天眼;基部呈橢圓形,中間有多孔骨栓,骨栓邊緣不鋸齒狀,光滑。壹種是用其他動物的角經過加工、刮削、仿制而成。長短大小不同,整體形狀與羚羊角相似,但下半部分平直,上半部分向壹側彎曲(原品略彎成弓形)。仔細觀察表面可見切割痕跡,輪紋極其明顯(長的有15 ~ 17輪紋,小的只有1 ~ 2輪縫),尖端光滑細長,無明顯輪紋(正品)。全黃褐色,上端略透明,透視無“天眼”;基圓,骨塞外緣光滑無齒,質實無孔。
羚羊角可能沒有藥用價值,但是藏羚羊角的藥用價值是很高的!
藏羚羊角的藥用價值很高。是治療甲狀腺腫、胃炎、慢性腹瀉的名貴藥物,也是引產的特效藥。藏羚羊角在藏醫藥中的使用由來已久,在四部醫典中都有記載(藏名“居Xi”812 AD)。幾個世紀以來,藏羚羊角在傳統醫學中壹直受到重視和利用。藏文古籍列舉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療效:可以治療腹瀉、促進生育、治療潰瘍、控制某些腺體的增生,還可以治療女性月經不調、腎血疾病。
由於中藥賽加羚羊角的稀缺性,需要尋找壹種與賽加羚羊角療效相近的藥材。藏羚羊和賽加羚羊屬於牛科的不同屬,在生物學上有等級關系。為了擴大賽加羚羊角的來源,探索藏羚羊角能否與羚羊角平等入藥,有必要比較兩者化學成分的差異。多次實驗結果表明,羚羊角和藏羚羊角的壹些主要化學成分,如蛋白質,如膽固醇、磷脂、脂肪酸和甘油酯等基本相同。除絲氨酸和甘氨酸外,其他13氨基酸含量均高於羚羊角。就微量元素而言,藏羚羊角也高於羚羊角。實驗還證明,藏羚羊角提取物對實驗動物具有鎮靜、鎮痛、解熱、降血壓的作用。這些效應與文獻中報道的相似。藏羚羊角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毒性小。初步實驗結果表明,藏羚羊角可以作為壹種新的藥用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藏羚羊角能否在醫學上作為羚羊角的替代品,還需要進壹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