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島上雖然有經濟發展,但是並沒有壹個統壹的組織,因此會產生壹些誤解而無法調節,也沒有***同防禦體系。
所以,政府產生了,還有軍隊、法院等機構,為了維持運轉而需要的資金由民眾上繳,也就是稅金。
憲法約束政府權利,限制其行為;
這章最後壹段 “我們渴望消除經濟緊縮帶來的痛苦,但是我們忘記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如果政府有責任消除壹切痛苦,那麽就沒有認識自由的。無法自由的失敗,也就無法自由的成功”
這裏的經濟緊縮應該是指米國放棄復本位而采取金本位的貨幣政策導致通貨緊縮,《貨幣的禍害》壹書中把那個時期的貨幣政策和政治因素緊密的結合在壹起。
在作者看來,由於政治家的貪婪欲望,希望建造更多的設施滿足民眾以提高自己當選的希望,而開始發行紙幣 “魚邦儲備券” ,用這種紙幣可以去銀行自由兌換政府存儲的魚。這樣壹來,流通貨幣慢慢成為壹種信用貨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其價值是由政府法定的。但是由於紙幣的制造比捕魚容易的多,因此魚邦儲備券可以兌換的真魚的數量會隨著紙幣的增多而越來越少。這時候可以怎麽做呢?就是 降低魚邦儲備券可以兌換真魚的含金量 。小島上的科學家用魚骨和殘骸制造完整的但更小的真魚的做法,類似實物貨幣本位的時代降低硬幣中金銀的含量來制造更多的貨幣壹樣,也類似通過新技術提煉含金量較低的金礦來增加金幣的供應量壹樣。看上去,市面上的錢越來越多了,但其實真正的購買力在不斷降低。
而這裏發行貨幣的魚聯邦銀行其對應的就是美聯儲。成立美聯儲的最初目的是形成“彈性貨幣供應‘。當時的設想是:美聯儲可以根據經濟活動的情況,擴大或收緊貨幣流通。設計者以為這樣可以讓物價保持平穩,不受繁榮或蕭條的影響。作者把通貨膨脹的責任歸咎到政府身上。
因為紙幣的發行越來越多,而真正的魚並沒有同步的增加,導致紙幣的價值越來越低,要花比之前更多的紙幣才能得到相等數量但質量下降的真魚。而為了提振經濟和補貼窮人,只能更多的發行紙幣。
作者認為膨脹的不是價格,而是貨幣的供應。貨幣的供應量如果和真魚的供應同時增加不會產生什麽問題,但貨幣供應遠大於後者的時候,及時經濟並不好,價格也不會因為民眾需求的減少而下降,反而有可能增加。作者認為經濟不好的時候就應該是無價下跌,從而淘汰不必要的產能,把無價調低到符合內在供求關系的水平。但是,目前許多政府對待經濟衰退的本能反應是造更多的錢幣,以刺激消費,維持低失業率。因為人們失業後需求減少,價格會下降。但是作者認為,人們失業的時候,供應便會減少,而物質匱乏會導致價格上漲。如果投入更多的貨幣,必然會導致價格飛漲。
對於這壹點,自己是有疑問的。投入更多的貨幣並不是直接到民眾手上,而是在銀行,掌握生產要素的人獲得低利率貸款,然後投入生產,可以維持較低的價格,從而使人們以穩定的價格購買壹些產品。還有,失業使得供應和需求同時減少,究竟是上漲還是下跌恐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簡單的下結論恐怕不是正確方式。
中島帝國在小島發生危機的時候滿載真魚來和小島做交易。小島付給中島帝國他們的紙幣以獲取真魚,而中島帝國又拿著得到的紙幣買小島的商品,剩余的紙幣再存到小島的魚聯邦銀行賺取利息。
因為這樣的交易,小島獲得真魚,中島帝國獲得需要的產品,兩個國家都發展各自的經濟,不同的是中島帝國的人生產小島需要的產品賺取魚聯邦儲備券。
因為交易都是用小島上的貨幣,那麽中島帝國就必須常備壹部分魚聯邦儲備券,而且是存在小島的魚聯邦儲備銀行中,這部分儲備券是中島帝國的真魚換來的,所以,小島的魚聯邦儲備銀行中永遠有壹部分來自中島帝國的魚,因此他們就可以不必擔心魚被吃完的那天,不止有中島帝國,還有很多國家也是同樣的方式,那麽小島聯邦儲備銀行也就可以印發更多的貨幣。
如果中島帝國的魚漲價了,那麽小島可兌換的貨幣就會減少,這對雙方都是壹種博弈,漲太多的話,中島帝國能兌換的小島貨幣會變多,小島的同樣數量的貨幣獲得的真魚也會減少;但是貶值太多的話,中島帝國能兌換的小島貨幣會變少,不能獲得更多小島商品,而小島則可以獲得更多的真魚。
但在作者看來,區別在於中島帝國能夠自己生產真魚,而小島則需要借助中島帝國的力量,因此壹旦中島帝國決定不再與小島進行貿易而要求歸還真魚並加上利息的時候,小島就無能為力了。
生產力的提高,機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以及貿易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人工價格更低的地區,因此需要從事制造業等第壹第二產業的人越來越少,而人們的空閑時間越來越多,需要消費的地方也逐漸增多,餐飲和娛樂的發展使得服務行業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作者把小島服務業的崛起大部分歸因於其制造業向中島帝國的轉移。進而談到貨幣在進出口貿易中的作用。為了更多的出口,可能會出現使其貨幣貶值的做法,但這樣又會傷害進口貿易,為了彌補這種差異,可能就需要國內壹部分人從事並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其結果可能是該行業商品的價格高於世界平均價格,為了保持平衡則很可能征收關稅來抹平差距,因此會導致走私,以及國內消費者並不能以最優的性價比獲得商品,這對於供應方和需求方都是壹種傷害。但是如果能因此刺激國內該行業科學技術上的發展取得突破進而獲得比較優勢從而降低成本,那也不失為壹件好事。
由於其他島嶼的人慢慢懷疑聯邦儲備券的價值,於是開始把手中的債券兌換成真魚,導致小島又開始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惡化。為了不讓小島上的自己人受苦,那就只能厚著臉皮關閉銀行,不再接受聯邦儲備券兌換真魚,也就是說,貨幣的價值不再取決於能夠兌換多少真魚,它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將只由對方想交換的商品價值決定。只有小島保有經濟和軍事大國的地位,魚聯邦儲備券才有價值。
由於紙幣和魚價值的脫鉤,導致紙幣的價值壹落千丈,但好在慢慢趨於穩定,大家也都習慣用紙幣來衡量商品和服務的價值了。
這個應該對應於金本位貨幣體系的破滅,現在流行的貨幣都可以基本等同於壹種信用,壹種可能永不兌現的信用,每壹張紙幣都對應著國庫裏的壹定價值的黃金,但是這種對應可能是永遠不會兌現的。這讓我想到《人類簡史》中作者把諸多事物例如品牌都歸因於人類對於自己想象的信仰,這裏的貨幣,雖然頭上有著“法定”的帽子,但如果人們對它失去信心,就會成為壹堆廢紙。
之前小島的棚屋價格並不高,但是因為銀行想尋求壹個穩妥的項目,認為棚屋是壹個低風險貸款的理想對象。因為棚屋幾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即使最後貸款無法還上,可以將棚屋回收再售出,甚至可能獲得更高的利益。
壹開始的貸款只給信譽良好的人,但是由於政府扶持,成立“兩棚”擔保,貸款利率下降,因為利率可以看做是未來價值的折現,所以利率越低,現價也就會越高,因此部分刺激房價升高,加上供不應求以及中島帝國的加入,導致房價進壹步升高。後來即使信譽不好的人也能夠獲得貸款,再後來,有人用壹堆小額貸款換取壹份大額貸款進行投資...於是雪球越滾越大,杠桿越加越大,而後違約率攀升,越來越多的人失去房屋,而越來越少的人需要購買房屋,房子降價也賣不出去,資金的周轉出現斷裂,於是銀行倒閉,引發經濟危機。
自己會想,這些錢去了哪裏,可能的答案是,這裏根本沒有錢。因為所有的支付都是以信貸為基礎,而並不是全額,當然也不是真正的魚,而信貸是有利率的,銀行也會背上相應的債務,要付給其他銀行或者機構利息,因此放貸出去的利息是要更高的。壹旦貸款無法歸還,其他的債務也就無法清償,帶來的則是壹系列連鎖反應。但那麽龐大的數字最終的真實價值有可能只是壹套房子,人們最終玩的是壹場數字遊戲,但這些數字憑空消失之後是失業、購買力下降等等真實的反應。
為了提振經濟,只好再加入數字——印錢。降低利率,放貸給銀行和機構,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穩定市場。當然,還可以發行國債,把債務分攤給民眾和其他小島,再用這些貨幣購買真正的東西,推動供給和需求,發展經濟。
但在作者看來,美國不會壹直好運,最終只會有拒絕還債或者通貨膨脹兩條路可走。
由於小島經濟發展衰退,島民因為儲蓄不夠而不願意消費。作者認為,壹個國家的經濟不會因為人們的消費而增長,而是經濟增長帶動人們的消費。但是小島經濟學家不這麽認為,轉而背負更多債務,進行經濟刺激。
棚屋市場的崩潰在其他小島也重演了,其中朱特尼亞小島最為嚴重,最後,壹個名為IMF的組織成立了,他們從朱特尼亞小島撤出了所有的魚,而轉存到聯邦儲備銀行,因此,小島的經濟有了壹定的好轉。但是小島上的居民仍然謹慎小心不願消費,導致商品價格下跌,從而通貨緊縮。
“定量魚券”的方案被提出,通過對某行業的投資註入魚券,買進拖欠的貸款,重新投資岌岌可危的企業。
不過,作者認為,增加貨幣供應量固然會鼓勵人們消費,但對擴大需求毫無裨益,而需求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
量化寬松帶來的效果是短期的,壹旦停止,經濟泡沫就會浮出,因為不過是用壹種債務替代了另壹種債務,並沒有創造真正的價值,真正的魚。
書中最後的結局,是小島因為債臺高築並且沒有了真正的魚而崩潰,而中島帝國因為知道如何捕魚如何生產,成為最後的贏家。
這本書的比喻雖然淺顯易懂,但是要搞清楚背後的經濟原理和邏輯,自己認為還是需要花很多精力的,而且這僅僅是作者的壹家之言。
書裏面最重要的東西是“魚”,而對於“魚”究竟是什麽,我還有疑問,在看書的過程中,有時候覺得是“黃金”,有時候覺得是實際購買力,有時候又覺得是“壹攬子商品”,或者是現金的實際價值?而且這些故事還穿插壹些米國的歷史和政治,如果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話,恐怕也不太好理解。
不過,認真看壹本沒有完全理解的書還是好過以自己直覺式的思維慣性錯誤解讀壹些事情,可能過段時間回來再看,就明白其中不解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