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楊二嫂年輕的時候,肯定略有幾分姿色,那時魯鎮的人都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我想肯定不止是誇她豆腐做的好,魯鎮的老少爺們給賣豆腐的楊二嫂起了西施的外號,怎麽聽都有點曖昧,他們用嘴吃了豆腐西施兩次豆腐。
豆腐西施的說法來源有很多,楊二嫂算壹個。更早壹點還有張南莊在《何典》中提到壹次“料那東村裏也有壹個標致細娘,叫做豆腐西施。雖不能與臭花娘並駕齊驅,卻也算得數壹數二的美人了。”
窺壹斑而知全豹,其他說法都躲不過這個套路,豆腐西施即賣豆腐的美人。
豆腐跟西施的搭配,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違和。雖然魯迅沒有詳細描寫故鄉的這位豆腐西施,但我猜測她皮膚壹定白嫩如豆腐壹樣潤滑、細膩。如果真的讓西施去賣豆腐,那也說的過去,因為西施本來也是替別人浣洗衣物的農家姑娘,賣豆腐不會讓西施掉身價。
也正因如此,在四大美人中,西施是最有人間煙火氣的,從早期的豆腐西施到如今的包子西施,奶茶西施,糖水西施等各種西施的湧現,人們給西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職業。
西施成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美女形象,更有趣的是這些民間西施多與吃相關,看來大家都是“飲食男女”。
而某某玉環或者某某貂蟬鮮有聽說,如果非要說豆腐貂蟬、奶茶玉環,好是好,隱隱覺得又不對勁,都不如西施接地氣。
傳說乾隆爺下江南的時候,還發現了當地的壹種美食--西施豆腐,這讓豆腐和西施之間又多了壹層不清不楚的關系。豆腐西施也好,西施豆腐也罷,總之豆腐跟西施的關系已經是剪不斷,理還亂了。情人眼裏也會出西施,西施如平民美食豆腐壹樣走進了千家萬戶。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豆腐歷史源遠流長,史載“豆腐之法,始於淮南劉安”。
當年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以黃豆、鹽鹵等物煉丹,然後鹵水就點出了豆腐。
豆腐最開始流行的吃法,是碗裏擱壹大塊豆腐,撒上佐料,拿小刀邊劃成小塊邊吃。坊間出現了無數賣豆腐的路邊攤,最早的豆腐西施們,應該就誕生在這各式各樣的路邊攤之中。
西施是春秋晚期越國人,從二者生產日期來看,先有西施,後有豆腐。
西施出生在浙江諸暨苧蘿村,父親賣柴,西施和母親替別人洗衣服,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姑娘。“沈魚”傳說經久不衰,無與倫比的顏值讓西施被勾踐選入宮,成為勾踐滅吳的利器,西施讓夫差沈睡在溫柔鄉裏,並掏空了他的身體,最後身死國滅。
可惜後人無緣見到那“沈魚”之容,到底是怎樣壹番美麗。不要緊,我們可以根據壹些記載和傳說,不負責任的猜測二三。
首先西施是浙江人,屬於南方姑娘,她的身材骨架應略嬌小壹些。而從“東施效顰”的典故,又可以看出她的營養狀況不是很好,常年皺眉頭,容易長皺紋。替人浣洗衣物,屬於體力勞動者,沒有多余的錢和閑時間去打扮,手可能會粗糙壹些。
在沒有化妝ps、純素顏的狀態下,鄉村姑娘西施能被勾踐選中,五官應該相當精致。蘇東坡還曾把西湖比作西子,江南女子那種溫婉性格與嫻靜氣質立馬浮現於前,幽幽想起了“秦淮八艷”之壹的柳如是,還有讓吳三桂沖冠壹怒的紅顏陳圓圓。
西施在入宮之後,那些因為客觀環境造成的短板都會被補齊,再壹經調教,略施粉黛,柳下惠坐懷也亂,更不用說夫差。《紅樓夢》裏的林黛玉被稱作病西子,那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可能是還原度比較高的西施了。
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像西施這樣的女子可能是水豆腐做的。
板凳長扁擔寬,扁擔想綁在板凳上,板凳說好!世上本沒有豆腐西施,有了豆腐和西施後就有了豆腐西施,也有了西施豆腐,這應該是壹種緣分。
不論是賣豆腐也好,再或者賣其他什麽,西施絕對不想卷入政治鬥爭中去,也不想做君主的玩偶,在眾多關於西施去向的傳說中,跟範蠡壹起逃往太湖,泛舟水上大概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