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食用菌產業現狀
中國食用菌產量已占世界食用菌產量的70%以上。隨著發達國家食用菌產量的逐漸萎縮和中國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食用菌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世界農產品市場的主導產品。在這壹歷史背景下,四川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年產1億噸以上的農作物稭稈和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使四川食用菌產業具有進壹步發展的巨大潛力。2004年,在食用菌總產量超過50萬噸的9個省份中,四川排在河南、福建、江蘇、山東、河北、浙江之後,位列第七,高於湖北、陜西。2004年,全省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53萬噸,產值20億元,出口創匯4800萬元。目前,四川出口的食用菌品種有雙孢菇、平菇、香菇、雞腿菇、杏鮑菇、毛木耳、銀耳。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由於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的制約,我國食用菌生產基地將逐步向西部省份轉移,四川面臨著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
四川是中國野生食用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壹。松茸、牛肝菌和羊肚菌是我國重要的出口食用菌產品。經過多年的努力,羊肚菌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對大量野生食用菌如牛肝菌、雞油菌、白蟻等菌根真菌的生物學特性、資源安排、分離純化等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為了實現人工養殖,為進壹步馴化打下基礎,開展相關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對四川食用菌的研究有壹定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已有20余項食用菌研究成果註冊,獲得食(藥)用菌領域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壹等獎2項。目前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資源的收集利用、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遺傳分析、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加工。研究經費集中在部和省的項目支持上,研究機構有四川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十五”期間,先後選育出靈芝、香菇、黑木耳、銀耳、雙孢菇、姬松茸等四川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種,並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茶樹菇、白靈菇、杏鮑菇等高檔珍稀食用菌育種也取得了較大進展,野生珍稀食用菌羊肚菌已在田間大面積栽培成功。這些新品種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改變了四川食用菌新品種壹直依賴引進的被動局面。
在育種方法上,傳統育種方法與現代育種技術相結合,將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引入食用菌育種領域,有效改變了當前食用菌育種效率低、盲目性大的缺點,為進壹步明確大型真菌遺傳背景、選育突破性新品種奠定了基礎。
在生產栽培技術方面,引進與自主研究相結合,開發了適合四川特殊生態環境的高效生產栽培技術,如黑木耳無穗栽培技術、香菇雙膜兩段袋料栽培技術、靈芝短節木熟料栽培技術、四川雙孢菇大田栽培技術、玉米田套種竹蓀技術等,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減輕了勞動強度。
在鹽(酸)腌制、脫水、罐裝水、軟包裝清水食用菌加工技術、食用菌保健食品開發、食用菌深層發酵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深加工方面,還研究了藥用真菌靈芝多糖、三萜類等功能成分的提取純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