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數據按照分類學進行分類:
世界上有65屬1250種竹子。目前臺灣的竹子可分為5屬,約有170種。臺灣常見的竹類有六種:毛竹、孟宗竹、刺竹、毛竹、麻竹、毛竹。
按生長類型分類:
叢生竹新竹是從老竹的莖和根的側芽中長出的,所以它們看起來都聚成了壹叢。麻竹、綠竹、刺竹、長竹、蓬萊竹等。
散落的竹子,它們長長的地下莖在地下爬行!新竹又從這些地下莖中發芽,所以新竹會在老竹附近生長,看起來是獨立生長的。孟宗竹、朱珪、綿竹、朱墨、唐竹、四方竹、日本紅竹等。
附註
竹子是單子葉禾本科植物,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和生長。全世界約有65屬1250余種。竹子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氣候中,所以主要分布在低緯度的熱帶或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亞洲是竹子的生長地,而竹子是東方的特產。目前生長在臺灣省的約有79種,其中固定種17種。從北到南,從海平面到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竹子主要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
竹子生長迅速,有的壹天能長壹米多,兩三個月就能發育完全。之後,它們就不會再長高或變粗,它們會永遠保持這個大小,直到死去。竹子的生命周期不長,也就幾年。竹子老了,就會開花,然後枯死。這是為了淘汰老竹,保留新株,以促進竹林的生長和活力,但竹子往往會壹起開花,壹起死亡。
竹子和普通的樹很不壹樣。竹子的地上部分由有節的竹莖、竹枝和竹葉組成。竹莖的基部與地下莖相連,地下莖也是分節的。地下莖節上的細長根,稱為須根,是真正的根。千萬不要以為竹筍就是竹子的根!
竹子栽培後四年可以砍伐。由於取材容易,輕便牢固,自古以來就被人類廣泛使用。它的莖,枝,葉,蘆葦,鞭根和芽都用於住房,工具,器皿和食物。因此,竹子是壹種極其重要的經濟作物。
竹子因其材質考究,產品耐用,坐臥舒適廉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氣息,在生活中被人類廣泛使用。竹子的藝術也被保存、創造和延續。
竹尖
根據根的不同,竹子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壹,叢生的竹子:
這種竹子生於熱帶,看起來像叢生的,因為它們的根莖又短又粗,新竹是從老竹的側芽上長出來的,所以看起來都很像。臺灣省常見的竹子有麻竹、麻竹、長竹、蓬萊竹。
二、松竹:
這種竹子耐寒。它看起來像壹根樹枝,就像壹棵樹,但它們長長的根在地下爬行!新竹又從這些根部長出,所以新竹會在老竹附近生長。這種竹子生長速度非常快,壹下子形成大片竹林,如孟宗竹、朱珪、綿竹、朱墨、唐竹、四方竹、日本紅竹等。
早在公元前壹世紀,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就有“渭川有竹千畝,人人如千戶”的記載,可見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註意到了竹子的重要經濟價值。
竹子全身都是寶。它不僅以其剛健的風格贏得了人們的贊譽,而且以其優秀而廣泛的使用為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竹子有廣泛的用途。是建築、造紙的好村,是食品、保健品的好品,是紡織、工藝的優良原料,是生態、綠化的優良樹種。它的使用幾乎涉及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用。有人統計過竹子的用途。
壹、竹筍的營養成分
竹筍是壹種營養豐富、具有壹定保健作用的食品。由於它色、香、鮮、味俱佳,所以很受歡迎。被譽為“窮人的稀世珍寶”,有“無筍不成竹”之說。
竹筍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和無機鹽。為了保持健康,人體必須不斷地從食物中吸收蛋白質。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100g鮮竹筍含1.49 ~ 4.04g,平均約2.05g,是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蔬菜之壹。食物中的蛋白質需要分解成氨基酸,被人體吸收。這些氨基酸有壹部分可以在體內合成,有9種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須從食物中供給,這種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因此,決定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最重要因素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竹筍含有18種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的比例為32%(散生竹)至37.22%(叢生竹)。食物脂肪除了供給人體成分外,還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竹筍中的脂肪含量較少,在0.26%-0.94%之間,但比常見蔬菜中的脂肪含量高,脂肪消化率高,還富含必需脂肪酸。總糖含量低於普通蔬菜,平均為2.5%,但可溶性糖比例較高,達到60%以上。粗纖維(難消化糖)含量低,平均只有0.68%。如果粗纖維含量過高,竹筍的組織會變粗,失去食用價值。在人們進入營養需求之前,粗纖維的多少是評價竹筍品質(嫩不嫩)的主要感官標準。無機元素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中磷、鐵、鈣等礦物鹽是重要的堿性食物。竹筍是磷含量較高的蔬菜之壹,含量為31 ~ 92 mg/100 g,平均為60mg。鐵和鈣的含量很低,平均約為0.8mg/100g和12.7mgmg/100g。含水率是竹筍新鮮程度的標誌,竹筍的含水率高達90%以上。竹筍在貯運過程中,失水程度影響竹筍的新鮮度,從而影響其商業價值。此外,竹筍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有的直接分解產生熱量,有的則合成組織成分和儲能物質。竹筍的平均熱能高達104600J,其中蛋白質釋放44300J,脂肪釋放18400J,糖釋放418000J,因此蛋白質是主要的加熱來源,缺乏脂肪熱量的竹筍與肉類烹調是合理的搭配,是蛋白質的好食物(餐桌)。
竹筍的營養成分並不固定。隨著筍齡的增加,蛋白質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增加,總糖、可溶性糖和粗纖維均增加,組織老化,食用價值降低。從頂部到底部,蛋白質和脂肪減少,總糖和粗纖維增加。
二、竹筍的開發價值
綜合分析眾多學者的實驗表明,竹筍作為食物的優勢可以概括如下:
1.竹筍營養豐富,是壹種蛋白質含量高、蛋白質和氨基酸組成合理的營養蔬菜食品。
2.無公害、殘留的青筍用堅固的竹殼覆蓋,周圍不潔物質不與可食用部分直接接觸。竹子大多生長在遠離汙染源的山區,所以竹筍是最幹凈的新鮮蔬菜。
3.低脂減肥竹筍脂肪攝入量低,膳食纖維含量高。在高脂肪飲食越來越普遍的今天,竹筍菜肴有利於預防這種飲食帶來的生理障礙。竹筍的食用纖維對清腸減肥有重要作用。
4.竹筍種類繁多,來源豐富,很多具有開發利用價值,能形成生產規模。產地廣闊,全國竹筍面積200多萬公頃,鮮筍年產量1.25萬t以上,目前大部分竹林都是低產林,稍加培育和管理,產量可以大大提高。所以竹筍的來源極其豐富。
5.美味的食物竹筍嫩脆可口。悠久的食用歷史為竹筍的烹飪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如今,竹筍菜不僅在傳統食用國家很常見,而且遠至歐美,成為他們餐桌上的壹道美味。
目前竹筍的消費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鮮銷和加工。對於品質優良的竹筍,生產期是市場上鮮筍的短缺期,如毛竹的冬筍、早筍、雷筍,市場價不低於平時的肉價,鮮銷的效益比加工好得多,而且大部分竹筍都是鮮銷。對於產量較大的竹筍來說,竹筍生產期是市場上竹筍的旺季,如竹筍、石筍、竹筍等,主要用於加工。
竹筍生產是壹個經濟效益很高的商業項目。世界各國都把竹筍當蔬菜吃,很多產竹國家
經濟學家非常重視竹筍生產的發展。目前,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已成為世界三大竹筍產地。據調查估算,我國每年可購買2.4X104t筍幹和28.8X104t鮮筍,即平均每公頃可購買4kg筍幹和48kg鮮筍。中國竹筍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采購量。預計每年可產筍100 ~ 125x104t,即平均160 ~ 200kg/(公頃·年)。高產材用竹林產竹30 ~ 35t/(公頃·年),出筍1.5t/(公頃·年);高產筍產量20 ~ 30噸/(公頃·年)。麻竹林合理經營可產筍2.8t/(公頃·年),產值800 ~ 1000元。日本有近49,000 ha竹筍用竹林,年產量65,438+05.5x65,438+004t,價值65,438+0,500 ~ 2,000美元。日本不僅是竹筍罐頭的主要生產國,也是竹筍罐頭的主要進口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進口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尤其是近幾年,與1986的1985和1987相比,增幅驚人,達到14.5%。僅臺灣省每年進口筍幹約4X104t,筍幹罐頭約3X104t。此外,臺灣省竹筍的種植、加工、罐裝和出口已達到高度專業化。1975 ~ 1979期間,竹筍年均產量為18.8X104t,平均每公頃5300kg。這五年間,竹筍產量增加了1.65438+。1979的竹筍產量高達21.5?104t,其中本省鮮占26%,加工出口占74%。同時,世界上竹筍銷售有三大市場,即歐美市場(將罐裝竹筍和水煮竹筍成片銷售作為冬季市場)和東南亞市場(兩者都有)。其中歐美日銷量最大。
三、竹筍的保鮮技術
由於竹筍纖維老化速度快,筍節集中,如何防止纖維老化或延長老化時間(即鮮筍新鮮)是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竹筍保鮮的主要生產意義是延長加工時間(即鮮筍保鮮),這是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竹筍保鮮的主要生產意義在於延長加工時間或作為長途運輸和銷售。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技術來推動鮮竹筍的保鮮(活保鮮),但是很多學者都在進行專門的研究,相信這方面很快會有很好的進展。
竹筍保鮮的壹般方法;
1.減少機械損傷,削弱呼吸功能和細菌感染。
2.防止水分過度流失;在日本,尼龍套鮮筍能使袋內外進行壹定程度的氣體交換,效果很好。
3.使用防腐劑:①活性炭和生石灰;(2)用0.8% ~ 1.2%焦亞硫酸鈉、0.3%苯甲酸鈉、0.3%檸檬酸和0.8%食鹽處理的鮮筍可保鮮3 ~ 5個月;但是用的不好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4.冬筍保鮮多采用沙藏法、密封儲藏法、蒸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