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代隆慶時期至明萬歷中期(1567-1588),明政府鎮壓了範靜以東的“臘爾山苗起義”後,開始在這壹帶修築“南長城”,第壹次重建了範靜山被毀的佛教:除重建西延古寺和天馬古寺外,據另傳(。此外,恢復了範靜老金頂的金頂古茶廳、新金頂的釋迦牟尼殿、彌勒殿,拓寬了天池寺西朝山大道——寶刀嶺——剪刀峽——金頂古茶廳——新金頂、彌勒殿的釋迦牟尼殿。明萬歷元年(1573),金鼎《元道北》詳細記載了銀江縣雷的重建情況。
3.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貴州亳州土司楊應龍造反,害了範靜。萬歷四十六年(1618),範靜高僧妙宣邀明神宗重修範靜。這次重建了五廟六殿:承恩殿、天池殿、三清殿、釋迦牟尼佛殿、童鳴殿等。“禮物紀念碑”矗立在童鳴大廳旁邊,成為範靜山的“城鎮紀念碑”。這壹重建使範靜形成了“壹大殿、四宮觀、六大寺、四古寺環山”的格局。各寺定寺產,招僧,修藏經閣。範靜因其對皇帝的仁慈而被命名為振宇,香火非常受歡迎。
4.在明朝萬歷年間(1563-1620)和清朝康熙年間(1654-1722),範靜山被兩次加封,要求政府保護範靜山的“壹大殿、四禦殿、三殿”。
5.清朝康熙年間(1654 —1722),範靜山重新封山重修,黃安天池寺改名為“護國寺”,成為範靜最大的寺廟。範靜佛教再度興盛,與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雞足山三足鼎立。
6.康幹年間,範靜擴建了明代的“壹大殿四禦殿”,在“四十八大足殿”中增加了“六大足殿”。
7.嘉慶元年(1795),松桃苗人首領石與湘西的吳八月,上演了壹場“甘家起義”。石死後,其余義軍在山區堅守了12年。道光年間,範靜山第四次重修:戒隱寺改為天恩寺(1822),童鳴殿改為弘基殿(1832)。還擴建了小慈寺(1832)重塑了金頂彌勒佛和觀音銅像。
8.鹹豐五年(1855),貴州爆發“鹹通起義”,銅仁“紅軍”首領趙子龍在範靜山三角莊建立根據地。光緒元年(1875),太平天國余軍劉勝化裝成清軍,持槍進山,殺僧尼,四處搶掠。光緒五年(1880),範靜山周圍五屬團練合編為“松濤會左穎練軍”,新任貴州巡撫岑於穎親自率軍鎮壓劉勝,次年(1881)消滅劉勝。經過“紅軍”和劉勝的鎮壓,範靜山遭到嚴重破壞和摧殘。為了加強防範,巡撫岑要求在護國寺修建“都司衙門”,稱為“護國司”,將山置於軍事管制之下,為期30年。“兩縣壹都司”的設立和調整,有效地防止了災害的再次發生,保證了範靜正常的祭祀活動。
9.從光緒六年(1881)開始,在嚴格的軍事管制下,岑於穎命和尚沈龍主持重建範靜。黃安的承恩寺已重建,寺內供奉雲貴總督岑於穎,作為“長生福祿”的牌位。
10左右,光緒二十二年(1896),範靜山第五次重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