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壹定聽說過“常識”,晚吃姜等於吃砒霜,受傷不能吃“毛”,宮裏手腳冰涼。但妳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說法都不是可信的謠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許多關於中醫藥的謠言的傳播,不僅危害公眾健康,也對中醫藥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謠言壹:吃中藥不能吃綠豆。
綠豆藥食同源,有清熱解暑、利尿解毒的功效。大多數人認為綠豆是解藥,喝中藥不能吃綠豆。這個說法太絕對了。
其實吃中藥的時候能不能吃綠豆,要看疾病的寒熱以及所吃中藥的藥性。
從寒熱虛實來看:
若患有中暑、泌尿系統感染、便秘等熱證,或因附子、附子、半夏中毒,可邊喝中藥邊吃綠豆作為輔助治療;
如果患有慢性腸胃炎、四肢關節冷痛、腹痛、腹瀉、痛經等寒證,吃中藥時吃綠豆會加重病情。
從中藥的藥性來看:
服用人參、肉桂、附子、桂枝、幹姜、細辛時,吃綠豆會降低藥效;
在服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石膏等清熱中藥時,吃綠豆起到補充作用。
誤區二:晚上吃姜等於吃砒霜。
生姜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做魚和雞的時候,加入姜絲,不僅能去腥,還能香醇開胃。也是治療疾病的廉價中藥,有暖胃止嘔、散寒解表的功效。
“晚上吃姜等於吃砒霜”純屬無稽之談。姜在中國的晚餐中總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姜不適合吃的時候,只有不適合吃的人。
是否適合吃生姜,總的原則是:
寒病適宜,熱病不適宜;
寒性體質適合,熱性體質不適合;
陰虛內熱者(表現為口幹、手腳發熱等。)和熱盛(表現為發熱、口苦、便秘)的患者,以及痔瘡患者應避免服用生姜,高血壓患者不宜多吃生姜。
兩種常用的處方:
風寒感冒患者可服防風10g,荊芥10g,生姜15g,煎服200ml,分兩次服,床罩會使其微汗,有助於恢復。
產後血虛者,不妨試試當歸生姜羊肉湯。將生姜30克、當歸15克、羊肉100克放入鍋中,鍋中加水,待肉熟後加入少許鹽調味。
誤區三:珍貴藥材有益健康。
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冬蟲夏草、阿膠、人參等珍貴藥材視為珍寶,身體不舒服就想吃壹點。其實這是不對的。服用珍貴中藥的前提是“對癥”,如果“不對癥”,很容易補上。
比如人參可以補虛益氣,上火的人反而會流鼻血。而且任何藥物都是有毒的,過量服用會對身體有害。長期過量服用人參會引起失眠、煩躁、腹脹、食欲不振、神經衰弱、體溫升高,甚至出血。
其實沒必要追求珍貴的藥材。有些藥材雖然便宜,但藥效並不比貴重藥材差。比如銀耳、燕窩都可以養顏,黨參、人參都可以健脾。前者比後者便宜得多。
建議在使用珍貴藥材前,應聽從醫囑,選擇合適的滋補品。以運動補藥物,調整飲食和心態,有利於延年益壽。
誤區四:男人壹定要補腎。
“十個男人九個不足”之類的廣告宣傳,讓很多中老年男性壹旦感到腰膝酸軟,就以為自己腎虛了,於是胡亂服用補腎藥物。這真的很可笑。
腰酸背痛雖然是腎虛的表現,但也可能是腰肌勞損、胰腺炎或前列腺炎引起的。如果體內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亂吃補藥會打破平衡,導致上火、咽幹、大便幹燥等副作用。
是否有必要補腎,最好遵醫囑。對大多數人來說,食補比藥補好。
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機。腎陰虛的人應多吃豬肉、鴨肉、黑豆、綠豆、冬瓜等。腎陽虛的人要多吃羊肉和韭菜,保護好自己的腳,睡好覺。
生活中有壹種說法,有傷口時不要吃雞蛋、魚、豆腐、韭菜等“頭發”,否則會影響傷口愈合。這種說法不準確。
人們常把“發制品”指的是容易誘發某種疾病或加重已經發生的疾病的食物,但中醫對“發制品”仍缺乏系統、完整、準確的理論解釋。
通常頭發也是食物,適量食用不會對大多數人產生副作用或不適。雞蛋、魚等蛋白質也能促進傷口愈合。
傷口愈合主要與年齡和免疫力有關。壹旦有傷口,遵醫囑避免水和感染,多吃蔬果、肉類、魚類、蛋類等精制蛋白食物,促進傷口愈合。
誤區六:手腳冰涼是宮寒。
手腳冰涼是很多女性性生活中的問題。她們認為自己患了宮寒,擔心會不會影響生育能力。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中醫所說的“宮寒”是指女性腎陽虛的壹系列癥狀,包括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少,有血塊,甚至月經停止。手腳冰涼雖然是宮寒的表現之壹,但不等於宮寒。
手腳冰涼也可能是生活環境寒冷、愛好冷食等外界因素造成的。
宮中真正怕冷的人比壹般人更怕冷,不僅手腳冰涼,全身也冰涼。手腳冰涼的人要註意保暖,少穿露臍裝,適量運動,同時避免吃生冷食物,多吃韭菜、核桃、大棗。
誤區七:中藥長期釋放後療效好。
囤積中藥是壹些老人的習慣。他們認為黨參、當歸、川貝、金銀花等藥材比較幹燥,長期存放藥效更好。阿膠、人參、靈芝等。都比較貴,囤積壹些就有升值空間。這是壹個錯誤的理解。
大多數動植物中藥在陽光、空氣、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下會發生壹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有些藥物會發黴,被蟲蛀,加速變質,影響療效。
任何藥材都有保質期,在18~20℃的陰涼條件下,可保存半年至壹年,最多兩年。
壹些常見中藥的保質期:
枸杞和冬蟲夏草在冷庫中可保存1年。
靈芝和藏紅花可以密封冷藏保存2年,人參不要超過2年,而且都要防蛀;
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瑞香狼毒、吳茱萸等。,雖然傳統用藥經驗中有“六老”之說,但也不能存放太久。
石膏、明礬、赭石等礦物藥,龍骨等化石藥應存放5-7年,不宜長期露天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