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在長江中下遊渡江,對國民黨軍隊唐、白崇禧進行戰略進攻戰役。
3.地理位置:長江中下遊。
4.人物:戰爭的參與者,中國生產者黨和中國國民黨。主要指戰員有毛澤東、朱德、劉伯承、粟裕(* * *)。
5.結果:江南大部分地區解放,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政府被摧毀。
6.意義:渡江之戰又稱京滬杭之戰,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行手段,壹舉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以運動戰和城市戰相結合,圍剿殲滅其重武裝集團。
在這次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余人,殲滅國民黨軍11軍部和46個師43萬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全部,浙江省的大部分和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區,為後來解放整個華東和向華南、西南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擴展數據: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壹次戰略追擊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的開始。這是壹場由三種作戰方式組合而成的戰略戰役:河流進攻、陸地追擊和殲滅以及城市攻堅戰。其戰場範圍之廣,參戰部隊之多,階段轉換之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行和渡江手段,壹舉突破了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徹底粉碎了所謂“長江天險不可渡”的神話,殲滅了國民黨軍約43萬人的重武裝集團。
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長江南岸的大部分地區。上演了百萬英雄渡江的歷史劇,譜寫了埋葬蔣家王朝的凱歌。
為了加強渡江戰役的指揮,中央和中央軍委早在1949 65438+10月8日就作出決定,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以鄧小平為書記),繼續行使渡江戰役統壹指揮的職責。
統壹領導八個團、二十六個軍的百萬雄師渡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特別強調:“這壹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下,是全局的大勝利。希望二野、三野官兵在總前委和二野、三野領導下,團結壹致,完成偉大任務。”?
執行渡江作戰是人民解放軍面臨的新任務。在沒有海空軍、眾多不熟悉水的指戰員和缺乏渡江經驗的情況下,很難突破國民黨軍隊缺乏渡江工具、地形和敵情不清等陸海空組成的長江防線。?
為了順利完成渡江任務,總前委精心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在作戰準備方面,要求各野戰軍收集和準備大量渡河工具裝備,加強作戰訓練,提高官兵遊泳能力,掃除江北敵人據點,加強戰術研究,提高渡河作戰水平。
在作戰部署上,將第二、第三野戰軍編成東、中、西三個突擊群,采取大範圍、有重點的多路突擊方式。先殲滅沿江防守的敵人,再開發長江南岸廣大地區,順手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徹底摧毀國民黨的統治。
百度百科-渡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