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到現在中國人烹制了豐富多采的海參食譜。不但在沿海地區,就連內地山區的壹些文化較發達的城市,也創造了不少獨具風味的海參菜。清代內閣中書康泳(福建汀州人,字步崖)在他的《漫齋詩稿》中記述他在汀州的壹次宴席中品嘗了壹道菜「壹品海參」之後,即席口吟壹首詩,其中有「汀城漫羨山珍好,鄞水江鰻配海參。」之句。詩中的鄞水,是汀江的古名,因為汀州是在汀江的源頭,所以詩中所贊美的是汀州人所烹制的「壹品海參」。
海參的烹制都要先經過「水發」的處理,壹般水發的方法是,先將海參(刺參),用開水浸泡十小時後,換壹次水,待水降溫後開肚,除去排水管和腸砂,然後放入開水鍋內煮十五分鐘,再放入潔凈的容器中浸泡。第二天再將海參和容器內的水壹起煮開,換冷水養上即可。
至於大烏參的泡發方法則有些不同,首先將大烏參放入火中燒烤(火力要適當掌握),視外皮枯焦時取出,用刀刮掉枯焦的沙塵,以見參皮呈老黃色為準,然後放入清水內浸泡,使其初步回軟,取出放入水鍋中,燒沸後離火裝盆蓋好燜煮,使其繼續回軟,轉慢火燉壹小時,開肚摘排水管和參壁上的粗硬組織膜,洗凈,再放鍋內煮燜壹小時,撈出裝盆加開水浸泡,待全部軟透,就可撈出備用。
以上經過泡發後的刺參和烏參,就是烹制海參之前的初步加工後的「半成品」,稱之為「水發海參」。如何將水發海參烹制成美味佳肴呢?各地都有不同的烹制方法。其中福建廚師烹制海參很有特色。在「閩菜」中的拿手名菜,名之為「扒燒八寶烏參」,其烹制方法是,先將水發過的烏參,鋪在有小竹箅的小盆中,加入少許溫水和蔥、姜、紹酒,放入籠屜用旺火蒸壹小時取出,揀去蔥姜,潷去蒸汁不用,然後把原箅連同烏參移入鍋中,調入奶湯(濃白湯),排入凈雞肉、豬肋肉、用微火煨至參爛汁黏時,取出竹箅,揀去雞肉、肋肉(留作他用),煨汁留下待用。然後將豬肚、熟鴨肝、熟鴨肫、冬筍絲、香菇片、酒、精鹽、奶湯等配料下鍋煨爛撈起,同蓮子、豬腦裝在煮爛的烏參上,翻扣在大湯盤中。另外用少許面粉,在炒鍋中用豬油炒至乳白色時,倒入煨烏參的原汁,再調入少許味精,精鹽,加濕澱粉勾芡,淋在烏參上,盤邊配以適量的香菜即成。此菜色調乳白,軟潤適口。
在閩菜中,除上述「扒燒八寶烏參」之外,還有壹道名菜叫「蔥燒刺參」。此菜的烹制方法是,將水發過的刺參,每只切成三塊,然後將蔥白放在豬油炒鍋中,炒成金黃色時,即投入刺參翻炒半分鐘,後倒入漏勺中瀝去油。而炒鍋則留些豬油,將瘦豬肉、冬筍絲、香菇片入鍋翻炒,加醬油、味精、紹酒、白糖,再炒片刻,倒進奶湯,放入過油蔥段、刺參燴三分鐘,揀去瘦肉(留作他用),然後用濕澱粉勾薄芡,淋上芝麻油,裝入盤中即可。此菜顏色鮮艷,海參軟爛,蔥香馥郁。除了閩菜之外,還有粵菜中的「紅燒海參」、「蝦子扒海參」,川菜中的「家常海參」,皖菜中的「蟹燒海參」,蘇菜中的「雞腿扒烏參」等等,都是各地不同風格的海參名菜。而在清朝的《食憲鴻秘》壹書中,則記載壹種用甲魚(鱉)和海參***同烹制的名菜,這又是壹道風味獨特的海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