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天竺黃簡介

天竺黃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中藥大辭典天竺黃6.1天竺黃別名6.2來源與產地6.3性味與歸經6.4功能主治6.5天竺黃用法數量6.6化學成分6.7竹的藥理作用7中藥學7.1產地7.2拼音名7.3竹7.4產地7.5原形7.6生境 7.9功能主治後返回7.10天黃澍的用法用量7.11用法說明7.12附件7.13各種討論7.14總結黃澍的臨床應用7.15天7.6。 節選自5438+06 8參考文獻附件:1天竺黃處方,2天竺黃中成藥,3古籍天竺黃,1拼音tiān zhú huáng

2英文參考文獻《湘雅醫學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概述天竺黃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本《顏歌易》,即《開寶本草》[1]中記載的天竺黃別名。它是禾本科植物竹或竹稈分泌物的幹燥塊[2]。

4拉丁名稱天竺葵(La)(中醫術語(2004))

5英文名tabasheer(中醫術語(2004))

6中藥大辭典天竺黃6.1天竺黃別名竹黃和天竺黃[3]

6.2來源和產地禾本科植物莖中的滲出物自然幹燥和凝結形成的塊狀物,如竹或裂穗木。主產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3]

6.3性味甘寒。入心肝膽。[3]

6.4功能主要是清熱化痰,涼心安神。治療熱痰多、咳喘、發熱譫妄、中風痰多、癲癇、驚風抽搐。[3]

6.5日用法用量黃澍湯:3 ~ 9g [3]。

6.6化學成分本品含氫氧化鉀、二氧化矽等。[3].

6.7藥理作用本品可抗菌[3]。

7《中華本草》天竺黃7.1來源本品最早發表於《蜀本草》,原名。

1.韓寶生曰:“圖經曰:竹節中黃白之人,味甘,名竹黃。”2.《日華子》說:“這是南海竹中塵沙之穗。”3.《開寶本草》雲:“據《臨海誌》雲:生於天竺國,今常在竹中。”4.《本草綱目》指出:“據吳和尚,贊寧雲:竹黃生於南海。這種竹子特別大,也叫天竺。裏面有黃色,可以治病。”上述本草的田蕓竹黃的來源與今天相同。

7.2拼音姓名ti ā n zhú huan ɡ

7.3竹黃別名:竹黃、天竺黃、竹糊、竹糖

7.4來源:藥材的基本來源:毛竹、雷竹等禾本科植物的竹節之間貯存的傷流液,經幹燥濃縮成塊狀物質。

拉丁動植物礦物名稱:1。黃竹2。中國美人蕉。

采收與貯藏:冬季采收,切竹竿,切竹黃,曬幹。竹黃很少是自然產生的,大多采用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子劇烈受熱後,竹汁溢出,在節間凝固,然後切割幹燥。此外,竹黃也可以通過人工在青竹上鉆孔來形成。

7.5原來的形狀是1。青皮竹竿高810m,直徑35cm,尾尖彎曲,下部平直。節間長4070cm,綠色,幼時覆灰粉,附淺棕色剛毛,後變為無毛;分支通常從電桿中下部的711段開始,以幾個或幾個以上的分支叢生,中心1分支略粗。鞘落早;耳朵小而不等,大耳朵窄而圓,披針形;舌邊有齒裂;鉗子直立,容易脫落。葉鞘無毛,背面有脊,縱棱凸起;耳廓通常呈鐮刀形,邊緣彎曲呈放射狀?頭發;葉舌邊緣被啃咬;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窄披針形,壹般長917cm,寬12cm,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叢生於花枝各節,新鮮時呈深紫色,幹燥時呈古銅色;小穗含58朵小花,頂端小花不育;只有1穎片有21脈沖;外稃橢圓形,有25條脈;內稃針狀,2脊,脊間10脈;漿片不等長,邊線具長緣毛;花絲細長,花藥黃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短而多毛,柱頭3羽狀。

2.這根細竹竿高58米,直徑23厘米。節間長3045cm,幼時上部為白色柔毛,老時毛發脫落。分枝通常從莖基部的第三節開始,幾乎水平生長。竿籜幼時紫紅色,老時變黃,長度往往是節間的壹半;鞘幾乎是梯形的;耳朵極窄,呈線狀;葉舌幾乎全緣;竿籜是狹三角形,頂端是長和逐漸變細,並且邊緣在接近頂端卷進去。葉鞘無毛,有紫紅色的先端;耳廓和鞘口?有毛有芒;葉舌幾乎截形。葉片披針形至長圓形披針形,長1526cm,寬34.5cm,次脈79對,橫脈明顯小,頂端長漸細,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葉柄紫紅色,無毛,長約5毫米。花枝長3540cm,節間長36cm很長。二級枝長510cm,基部有鞘狀苞片,基部有莖。假小穗先端漸尖;苞片卵狀披針形,長711毫米。小穗先端漸尖;2穎片,卵狀披針形;不育外稃卵狀披針形,15脈,背脊凸起;內稃具6脈,頂部具1束短毛,漿片3,脈不明顯;花藥基部具不等長2裂;子房近桿狀,花柱狹長,柱頭羽狀。

7.6棲息地分布生態環境:1。毛竹通常在低海拔的河流和村莊附近種植。2.雷竹常生於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綠闊葉灌木中。

資源分布:1。毛竹分布於兩廣,現廣泛栽培於華東、華中、西南等地。2.細竹產於雲南等地。

7.7性狀鑒別本品為大小不壹的不規則多邊形碎片或顆粒,有的長僅12mm。表面為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藍色,半透明,稍有光澤。質輕,硬而脆,易斷,切面光亮,略帶粉狀,摸起來很滑。吸水性強,置於水中會產生氣泡,不溶於水。微微的氣息,甜甜的味道,涼涼的感覺,粘粘的舌頭。最好是大的,灰的,亮的,薄的,輕的,吸濕的。

7.8性味甘甜;冷。入心;肝臟;足少陽

7.9功能主治清熱化痰;讓妳的心涼下來,平靜下來。掌握兒童驚厥;癲癇;中風痰扇;發燒昏迷;痰熱咳喘

7.10天黃澍口服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研磨結束時,每次0.61g。外用:取適量,研磨後塗於患處。

7.11無濕熱痰火者慎用,脾虛胃寒便溏者禁用。本草:“久用亦可寒。”

7.12附臨海誌雲:“生於天竺國。”因此得名天竺黃。寇宗秋曰:“此生於竹,如黃土有竹。”因此得名竹黃。

7.13各種討論1。論天竺黃清心涼肝化痰定驚之功1.1。李仲子:“之寒,專用於瀉少陰之火。火消則震邪靈,壹切罪證不可治。”(《雷公炮制毒品》)1.2。苗希雍:“天竺黃氣微寒,性微緩,為小兒家藥。從少陰經開始,小兒驚風熱,猶太人也極熱有風。這藥能清熱養心,化痰開竅。心暖暖清清,卻又平靜下來。君安五臟鹹,諸證皆除。明目治金瘡者,總以甘寒血清熱為利。”(《本草經》)2。論天竺黃與竹汁的異同2.1。李時珍:“竹黃有與竹汁相同的去臭功能,無寒滑之害。”(《本草綱目》)2.2。倪朱墨:“竹汁快,直達經絡,有寒滑之功;竹黃性緩,清熱安神。因此,過去多用於治療小兒驚風、不眠之夜、痢疾、寒痰蘊結、發熱氣短,人持龍珠,是治療小兒驚風化痰的重要藥劑。如果壹個成年人中風了,他會失聲,不會說話。如果他進了風痰藥,就會經常起作用。這是錢月坡的獨特見解。”(《本草顏回》)2.3。蘇:“天竺黃,本草雲清心化痰,功與竹汁同。氣味稍微慢壹點,也差不多。首痰生於脾,竹黃,似入脾清痰。與竹瀝的經絡痰熱略有不同,不僅氣味稍緩。”(《醫意辨》)

7.14重慶堂文集:《本草綱目》只載名訓,無訓訓集,形皆不可及。據《筆談補》雲:嶺南山中有大竹,竹中之水甚清,溪中之水有毒,但此水無毒,故土人多飲於陸上。深冬凝結如玉,卻是竹黃。於延祖知雷州日,仲夏之官,山澗之水不可飲,而竹水用於截水、煮飯、飲水。第二年年初,被召至闕,各路尋竹水,未能取回。問土人才知道,冬天的時候會凝結,不再變成水。晚上在野外燒樹的時候會燒,但是竹子不是灰色的,像燒動物骨頭,是輕的。土人聚多為火後藥,未生者好。這個說法可以彌補湖邊的不準備。”

7.15天臨床應用黃澍1.1。用於痰熱驚風、癲癇。天竺黃色性寒,既能清心肝熱,又能化痰助竅。是清熱化痰、涼心安神的良藥。味甘而緩,特別適合兒科使用。對於痰熱驚風的小兒,常用膽南星、朱砂、青黛等清熱化痰、息風定驚的藥物,如《小兒藥證》中的保龍丸、李經丸等。治痰熱型癲癇,常與郁金、白礬、僵蠶等藥同用,清熱化痰,止癇止痙。治中風痰熱上升,喉中有拉鋸聲者,可與石菖蒲、膽南星、牛黃等藥同用。,能清心、化痰、開竅。取清心涼肝之功,亦可治發熱譫妄。常與犀牛角(水牛角代)、生地、金銀花等藥配伍,清心涼血解毒。

1.2.用於痰熱咳喘。天竺黃用於清熱化痰,常與瓜蔞、貝母、桑白皮等藥同用,以加強清肺化痰之效。

2.1.《日華子》:“粉膏。”(引自《本草綱目》)2.2。蔣易《藥鏡》:“以犀角朱砂,以養心除熱,熱情驚;用膽星、貝母,有利於清痰,痰消癲癇止。”2.3.《石金墨對藥》:“天竺黃與半夏曲同用,清熱燥濕,化痰止咳。最適合痰多熱盛,消化不良,或風痰多,兩眼無神的小兒。”

7.16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