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兩岸堅冰化解以來,每次國民黨率團訪問大陸,中山陵始終是壹個必去的行程目的地。這個陵園為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影響?這又是壹座什麽樣的陵園?
中山陵裏面埋葬的,正是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舉國悲痛。
逝世前壹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其實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壹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孫中山逝世後,遵照孫中山的遺願,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暫厝在北平香山碧雲寺,待陵寢建成後再安葬南京。在守靈人盡職護衛下,才免遭不測。
1925年4月4日,在北平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12人負責孫中山的葬事工作,為葬事籌備委員。
1925年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廣仁裏張靜江家中舉行了第壹次會議。據記載,從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壹***召開了69次會議。
諸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經費(包括陵墓工程經費)的籌集、中山陵設計圖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選定、中山陵園的造林和綠化以及孫中山先生的靈櫬由北京迎歸南京安葬等等,這壹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經葬事籌備委員會詳加討論,作出決定,付諸實施。
因為交通、軍事等各方面的原因,建造中山陵先後分三期建成。1929年春,孫中山先生的陵墓第壹期工程完成。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移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進中山陵,並舉行奉安大典。
也就是說,孫中山先生下葬時,中山陵才完成了壹期工程。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的完工,標誌著中山陵除紀念性建築外,主體工程全部完成。
中山陵從牌坊到祭堂,***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征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而從碑亭到祭堂,***有石階339級,象征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壹個臺階。
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中山陵也是中國最後壹座帝王式陵園,壹座中山陵,半部民國史。我們完全可以用這麽壹句話,來形容用其歷史意義和重要性。
孫中山先生遺體的前後有四副棺材,第壹副棺材是個楠木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當天,遺體被送往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裝殮在這個楠木棺中。
第二副棺材則是壹副楠木玻璃棺,因為孫中山先生遺體入殮後,孔祥熙覺得太小,於是弄了壹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中有玻璃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
第三副則是蘇聯贈送的壹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所以決定用水晶棺。
但等到3下旬,水晶棺運抵時,由於初期防腐做得不夠理想,導致遺體不能用水晶棺長期保存,只能土葬。對於水晶棺沒能用上的原因,也有人說是尺寸太小不合適,也有人說在南方潮濕的氣候中不能用它來長久保存遺體。
孫中山的第四材,也就是最後安放孫中山先生遺體的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價值1.5萬兩白銀。1929年6月1,安葬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在南京中山陵舉行,孫中山的靈柩也就此歸葬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