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典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 :“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 , 金瘡腫 , 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名醫別錄》: “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本草經集註》: “味甘,平,無毒。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壹千二百種草。久服輕身,延年。”
《用藥法象》: “補脾胃,潤肺。”
《本草綱目》: “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本草正》: “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
《長沙藥解》 :“味甘,氣平,性緩。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
《雷公炮制藥性解》: “味甘,性平,無毒。入心、脾二經,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諸藥,甘能緩急,尊稱國老。”“味甘入脾,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金石,壹千二百種草木,有調攝之功,故名國老。”
《本草經解》葉天士
氣平,味甘,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補中)
甘草氣平,稟天秋涼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稟 地 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降味升,陽也。
肺主氣,脾統血,肺為五臟之長,脾為萬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氣平可以清熱;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也。
肝主筋,腎主骨,肝腎熱而筋骨軟;氣平入肺,平肝生腎,筋骨自堅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長;肺主周身之氣,氣平益肺,肺益則氣力自倍也。
金瘡熱則尰,氣平則清,所以治尰;味甘緩急,氣平清熱,故又解毒。久服肺氣清,所以輕身;脾氣和,所以延年也。
二、現代研究
成分: 主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黃酮、異甘草黃酮、甘草素等,尚含生物堿、多糖、香豆素、氨基酸等。《中國藥典》規定:含甘草苷不得少於0.50%,甘草酸不得少於2.0%。
作用: 本品有抗消化道潰瘍、調整胃腸活動、抗肝損傷、抗肺損傷、增強免疫、延緩衰老、抗病毒、抗菌、解毒、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以及對中樞、心腦血管、血液系統影響和皮質激素樣等作用。
藥理:
①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 鹽皮質類甾醇樣作用,能使多種實驗動物尿量及鈉的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加,血鈉上升,血鈣降低,腎上腺皮質小球帶萎縮;糖皮質類甾醇樣作用,能使尿中遊離型17壹羥皮質類甾醇排泄增加;
②甘草次酸有抗炎及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③甘草甜素有解毒作用,其機制包括葡萄糖醛酸的結合解毒作用,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及其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④對實驗性胃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甘草流浸膏灌胃,能直接吸附胃酸,並能抑制其基礎分泌量、緩解胃腸痙攣,且與芍藥花甙有協同作用;
⑤有中樞性鎮咳作用;
⑥有鎮痛與抗驚厥作用,此作用又與芍藥花甙互相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