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寶塔燈
明清時期,中秋節晚上有燒燈籠的民俗。中秋節燈籠和元宵節燈籠不壹樣。寶塔燈在中秋之夜點亮,主要流行於南方。寶塔燈,就是村裏的孩子撿碎石,搭個寶塔形的燈。清代蘇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壘成七級寶塔。塔中間為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孩子燒“芬達燈”,用碎瓦換;還有柚皮燈,用紅色的柚皮雕成,中間壹盞玻璃燈,泛著紅光。
扔手帕吸引親戚
在福建省的壹些地區,有在中秋節晚上扔手帕來吸引親戚的習俗。那天晚上,廣場上搭起了五顏六色的平臺,裝飾成月宮的形狀,還擺好了玉兔和桂花樹。壹些未婚少女打扮成嫦娥。慶祝歌舞結束後,女孩們向觀眾投擲繡有不同顏色的手帕。如果觀眾收到的手絹和嫦娥手中的手絹顏色壹樣,就可以上臺領獎了。有些未婚男生回手帕的時候,如果嫦娥喜歡,可以送戒指。從此雙方可以做朋友,有情人終成眷屬。
乞求月亮,照耀它,攀登它。
在舊社會,東莞的壹些婦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壹個家裏有成年男女但沒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點燭,求月老撮合。據傳說,中秋節晚上安靜的月光可以使婦女懷孕。在壹些地區,中秋節月夜,壹些結婚已久的不孕婦女會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點生孩子,這就是所謂的“依月”。
偷菜求郎。
在臺灣省,有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偷菜討夫”的習俗。那個裝飾漂亮的女人踩著月光,從別人的菜園裏偷洋蔥和蔬菜。偷了它們之後,就預示著她會遇到真命天子。所以臺灣省有“偷洋蔥嫁好老公;諺語“偷菜嫁個好老公”。
偷瓜為孩子祈福
在湖南衡陽,有壹句“中秋之夜,有送瓜”。馮住在原住的地方,並娶了壹個多年不能生育的女人,親戚朋友托人送瓜。前幾天,他在菜園裏偷了壹個瓜,讓園主不知道,還塗上了顏色,衣服包裹在它周圍,變成了人形。給擅長的人長命百歲,“敲鑼打炮,送到他們家。”上了年紀的人把冬瓜放在床上蓋著,在門縫裏看太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些受瓜害的人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他們,如果再發生的話。當壹個女人得到壹個甜瓜時,她會把它切下來。俗話說,故事是最好的”。在衡陽,凡是村裏結了婚沒有孩子的,“只要人緣好,村裏就會有人給他們送‘禮’。
在湖南的其他地方,也有給孩子送瓜的習俗。類似衡陽,中秋之夜,趁主人不在家賞月,好鄰居偷偷為他送孩子。送孩子的人壹定是已經有孩子的人。他們先挑選了村裏最差的壹戶人家的瓜輪,從園子裏偷了壹個大冬瓜,在瓜上畫上娃娃的臉,然後把壹根五寸長的小竹筒插進冬瓜的肚子裏,順著竹筒往裏灌水,直到灌滿為止。寄件人把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裏,等主人回房睡覺,用手拉被子。冬瓜娃娃壹動,水就會順著竹筒流出來,就像小孩子尿床壹樣。丟瓜的人壹大早起來就罵。據說罵的越兇,娃娃們以後就越強。如果第二年生了孩子,就要拜送禮人“米歇爾·普拉蒂尼”和“幹媽”。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人的習俗。晚上偷瓜的時候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好惹壹頓罵。罵的越難聽越好。瓜被盜後,要給它穿上衣服,畫上眉毛,裝成小孩子的模樣,敲鑼打鼓,用竹制工具馱著,送到無兒無女的人家。收瓜的人壹定要請送瓜的人吃壹頓月餅,然後和瓜睡壹晚上,第二天早上再煮,以為從此可以懷孕了。
在安徽歙縣,中秋節時,大人讓幼兒的瓜或用母親帶的婆婆芋頭放進新婚夫婦的被子裏,弄得床墊臟極了。以這種方式,發送者被表示。有句詩是這樣說的,“送壹個孩子到中秋,真是美談。瓜丁芋頭永遠適合男人。無辜的人最珍惜紅綾的被子。用水拖著太可惜了。
中秋節蛋糕
在福建廈門,每當中秋節臨近,在廈門朦朧的夜色中,大街小巷都會傳來骰子撞擊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又叫“博中秋餅”、“世博餅”。這壹習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說,300多年前,鄭成功曾在廈門駐軍。每年八月,15滿月之時,充滿反清復明英氣的士兵,難免會想家。為了緩解和減輕士兵在節日期間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鄭成功的下屬徐宏發明了壹種分享蛋糕的遊戲,讓士兵們享受月餅。鄭成功親自批準,從農歷13到18,軍隊將在單雙日的基礎上輪流觀看月餅,前後共六個晚上。這種獨特的遊戲逐漸在民間傳播和改進,成為壹種有趣的民間活動。早些年,博狀元餅多為親朋好友或結拜兄弟姐妹出錢購買壹兩屆月餅。誰和博壹起得了“頭獎”,明年中秋節就送大家壹份禮物。他們中的壹些人有男孩要送去參加兩次會議。就這樣,蛋糕的數量逐年增加,我們不得不分出兩個獨立的群體。壹般家庭都是長輩主持,每年買壹兩次會,全家人組成壹個圈子來博客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