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螺寺旅遊度假區位於北京懷柔縣城北4公裏的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始建於東晉,擴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寺院占地百畝,分中院、東跨院、西跨院、東下坎、西塔院、等五處院落,院外有大片的古樹林及廣闊的山場。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美妙的傳說,俗稱紅螺寺。
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穆帝永和(公元345-356)年。當時中國北方正處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統治時期。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圖澄東來中國傳教,受到後趙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優禮,遂在後趙國境內弘法授徒,廣建寺塔。他是經國家正式批準在中國授徒(中國人出家為僧)的第壹人,後趙石虎建武末年(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於鄴宮寺。據《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在後趙弘法30余年,先後建寺達893所,紅螺寺即其中之壹。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來壹直是佛教聖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雲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創建紅螺凈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螺寺修學凈土法門,後去普陀創建凈土道場,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
歷史上的古寺擁有300多傾耕地,號稱壹天吃壹頃地,在懷柔縣境內和北京其它區縣內有數處下院。康熙帝於公元1694年駕臨紅螺寺。歷史記載,紅螺寺曾數次擴建重修,名揚海內外,香火旺盛。
古寺占地百畝,分五處庭院,房244間。中院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為軸心,設有東西四所配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際醒祖師殿,印光祖師殿和誦經房數間。東院為接待處;西院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東下坎北為老僧退居寮和延籌堂,南為練習功場;西上坎為螺螄塔和骨灰堂。
紅螺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畫棟雕梁,牌樓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剎四個大字。正門上高懸壹幅楹聯,壹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螺岫證如來。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東行,遊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壹條曲折小徑,頓覺興致盎然。
紅螺寺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它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林木豐茂,層林盡染,古樹參天,將整個寺院掩映在千畝松林之中,形成壹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畫卷。寺周圍各種樹木有600多種,植物種類60多個,林內生活繁衍著多種鳥類和野生小動物。據林業部門測算,紅螺寺轄區內有各種樹木百萬余株,林木覆蓋率90%以上。寺東的松林浴園(當地人稱羅漢溝)生長著1000多畝茂盛的古松林樹,百年以上的古樹就逾萬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樹群之壹。林中設有十二生肖石雕,還有500以個真人大小比例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羅漢。漫步古松林中,呼吸著空氣清新,享受著優雅的環境,您或是在形態各異的羅漢林中遊覽,或是在隨處可見的石桌石凳上休憩,在悠然自得中,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當地的百姓中流傳著這樣壹句話:到羅漢溝中走壹遭,身體健壯疾病消。
寺內有雌雄銀杏,東側為雌,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為雄,開花但不結果,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樹高30米,主幹四周,生有十株側幹,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每改換壹個朝代,就多長出壹株側幹,這只是壹種傳說,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則是確切無疑的。大雄寶殿後有紫藤寄松,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壹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松,樹高6米余,有9個分枝,平直地伸向東側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撐,平頂松附近,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龍蛇飛舞壹樣繞生在松樹上,形成壹個巨大的傘蓋,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壹樣,掛滿枝頭,碧綠的松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艷,令遊人嘆為觀止。此乃紅螺寺壹大景觀。
紅螺寺北依的紅螺山,南麓較平緩,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達紅螺山頂,極易遊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樹林區、松樹林區、紅葉林區,站在紅螺山之巔,舉目四望:南方是蒼茫無際的平原,田園、村落、城鎮鎮盡收眼底;西北是綿延無際的軍都山脈,在群山環繞、峰回路轉之間,萬裏長城像巨龍壹樣蜿蜒於群山之巔;向東眺望:雁棲湖、青龍峽的秀美景色盡收眼底。紅螺寺景區分紅螺山、紅螺寺、觀音寺、呈秀園、松林浴園、五百羅漢園六大景區,又有禦竹、雌雄銀杏、紫藤寄松三絕景點綴其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完美地融合為壹體,因而紅螺寺景區是人們禮佛拜祖、登山健身、觀光遊覽、怡神靜心的好地方。
旅遊區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四季花香,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競秀。紫藤寄松、禦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寺西之珍珠泉,碧透似鏡,沸泡如珠,有神泉之稱;寺南之紅螺湖,水波蕩漾,溢彩流光,是壹個劃船、遊泳、垂釣的好去處。景區經多年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於壹體的、綜合配套設施完備的旅遊度假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