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在大鍋內要蒸壹小時左右,爛熟透了才可上鍋,火候不夠會使待會兒制作的“皮”容易裂口。刷凈幾個竹篩,鋪上香蕉葉,還要壹個圓竹箕,晾幹。家家戶戶都有壹根大棒槌,平時閑擱著,只有做芋子包時才派得上用場。把芋頭搗爛壹般是男人們的活,芋頭搗爛後撒上木薯粉。又壹陣擂、搗,白粉與芋團調到什麽程度也完全憑妳的經驗與直覺,無法用秤衡量。 接下來就是做餡料。餡料的構成,因各家的嗜好而異。先用刀背拍幾拍案板上的牛肉,橫刀直肉,幾刀下去,切成長條狀,迎著肉的豎纖維下手。最後就不講什麽橫豎了,只管剁,直到剁成肉泥。再接下來就是選擇配料,也因各家嗜好定,壹般人喜歡香壹些的,那就揀些香菇、冬筍、目魚幹,加上適量萵筍、花生米。配料也要剁成肉泥。
把香料倒入鍋中油炸,比如蔥白、香菇、鱅魚幹,香味彌漫開來。如果倒入些雞鴨湯,味果更佳。做芋子包的過程才是最有趣的,三四個人圍成壹桌,就著熱騰騰的好年景,邊做邊聊,那個帶勁!
右手抓壹把芋團,左手麻利地沾些薯粉,兩只手使勁摶,註意,不能往長處搓,而是摶成紡錘體。騰出壹只手再沾少量粉,滴溜溜地轉動它,同時,大拇指深深地從紡錘體壹端陷入,不停地轉,大拇指四周的洞不斷擴大加深,經驗豐富者只需七八秒就能完成這個過程。大拇指的力度要憑直覺,無法言傳,太過則使芋洞穿孔,又得從來。力太小,芋皮顯得厚,洞小,容納的餡料就少,蒸起來花火候。高手做包子,簡直像爐火純青的藝人在戲臺上轉手帕那樣灑脫自如,遊刃有余。
做芋子包的經過,是否暗中契合了客家人做事求圓的文化訴求?摶芋泥之“摶”,與團圓之“團”諧音,最關鍵的是“轉”這個動作,什麽東西才會“轉”呢?圓的東西才會轉嘛。做芋子包是否寄托著客家人,在過年過節時的最樸實、最本真的團圓期許?
做滿壹篩,入鍋,先用猛火,後改文火,十多分鐘可出鍋。 第壹步備包皮。
裝出幾公斤芋子,用冷水反復清洗後放人鍋中,待芋子煮熟撈起來剝皮去毛,集中在簸箕裏,趁熱用木槌將它捶爛,然後放人適量薯粉,用手反復攪拌,直至成不會黏手的芋泥。
第二步造包餡。
芋子包餡的原料主要有牛肉、瘦豬肉、魷魚、胡椒粉、魚汁、味精等等。先將肉類及魷魚切得粉碎,倒進鍋裏並參人適量豬油、魚汁、味精等壹起煎炒,直至香氣撲鼻時放冷水下去將它煮成糊狀,這樣,可口誘人的芋子包餡便制作成了。
第三步做包子。
做芋子包可要有點技巧,壹只手抓起壹小團芋泥放在另壹只手巴掌心,繼而用兩個手巴掌將它摩壓成雞蛋形狀,接著用拇指擦進去,其余四個手指沿周邊反復摩壓,直至包內有壹定空間,然後放人適量包餡並封閉包口,便成了壹個完整的芋子包。
第四步蒸包子。
將已做好的芋子包擺放於蒸籠,端人鍋內利用水蒸氣的熱力將芋子包蒸熟。永定坎市地區出產的“牛泳浴”,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芋子包。所謂“牛泳浴”,就是先將生芋子包倒人正在沸騰的水鍋裏滾燙,待芋子包都浮於水面時把它撈起放人陶瓷盆。接著朝鍋裏倒人足量豬油並將油鍋燒熱,然後把切細的蔥頭與鯡魚粉放人熱鍋油炸,兩分鐘後,再將胡椒粉與牛肉碎撒人油鍋煎炒,待香氣撲鼻時,放人適量清水並撒些蔥葉,滴些魚汁,待鍋裏的水燒開後倒人盛有芋子包的陶瓷盆。這種特別加工的芋子包,更加可口,令人百吃不厭。
紅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筍為餡制成包,蒸食。鮮香滑軟,冷熱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