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有哪些?

在榜單上,它指的是東江客家菜,與潮州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特色菜有:鹽焗雞、釀豆腐、紅燒肉。與潮州菜相比,客家菜的口味更強調“肥、鹹、熟”,這與客家人過去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由於客家人過去在山裏務農生活,勞動強度大,肉和食物少,脂肪多的食物能有效充饑;其次,客家人因為長期缺糧,每天至少要吃壹次粥,而且大多常年有粥,水比較少。煮出來的粥“吹走壹層浪,喝出壹條巷”,鹹鹹的,適合送粥,增加體內鹽分;再次,山區植物樹木多,客家人養成了燒柴的習慣,覺得越煮越好吃。

盆菜作為客家菜,由來已久,也俗稱大菜。大菜起源於客家人傳統的“豐盛大菜”。顧名思義,就是用壹個大盤子把所有的食物都放進去,混合在壹起,創造出獨特的味道。豐富的材料壹層壹層地疊放在大盤子裏,最容易吸收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壹盤壹盤的吃,壹層壹層的吃,汁多味雜,味道濃郁香濃,讓人漸漸好起來。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化,在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客家美食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味美心”的美譽。

原味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壹是選料強調野生的家養粗糧,即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值得壹提的是,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好,與客家人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水好;二、烹調方法多為煮、燉、蒸、燜,不破壞食物的營養和纖維;第三,很少或不加調料,壹般用生蔥和熟蒜調味。

好吃好喝,所謂好吃好喝,是指味道清淡,價格實惠,調和。其調解作用類似於現代術語“食療”。很多客家菜都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強腰補腎、養顏益氣的作用。目前,客家菜除了傳統的“老三篇”鹹雞、釀豆腐、紅燒肉外,還有以下特點:

水蒸雞肉

選擇家裏養的或者山裏養的有蟲草顆粒的雞,把整只雞放在鍋裏加水蒸熟,用手撕或者用刀切成六塊,趁熱吃。它非常新鮮、香甜、鮮嫩。資料顯示,土法飼養的這種雞,氨基酸含量比濃縮飼料飼養的高出10倍以上,可見該基地的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包裝

豬最“精”的主要有八個部位,如豬肉包子、蒸肉紅、豬雜、紅燒肉等。,配上壹些青菜和腌制的酸菜。這種吃法和過去差不多,客家人常年春節殺豬。

全牛肉套餐

主要是吃牛肚崗、王不留行、牛心頂、牛栓肉。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裏吃的王不留行葉並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豆腐腦起源於中原包餃子的習慣,因為搬到嶺南而沒有麥包餃子,所以想出了做豆腐的方法。客家人吃豆腐有各種烹飪方法。所謂豆腐套餐,包括餐前的豆腐花,油炸豆腐,豆腐鍋,豆腐丸子,糯米豆腐,油炸豆腐皮,小吃的豆腐乳。

新胡剛縣

呂萬湖的野生桂花魚、鱔魚、鯰魚仔,硬滑,味甜,蒸、燉、炒皆美味。

三大傳統客家特產

鹽烤雞

材料:雞肉1(約3斤)粗鹽3斤紗布紙1張紙1張八角、千裏光少許10g丁香18g香油、甘草少許、蔥姜少許、精鹽各5g(壹元)10g(二元)、味精5g。

練習1

正宗梅州客家鹽焗雞。

1.將雞洗凈,擦幹,掛起來風幹,直到盡可能幹。

2.將兩只雞爪從尾部插入腹部,用紗布包裹,用牙簽穿過雞的脖子和尾巴,防止紗布散開。

3.把錫紙剪成比用的鍋大,鋪在底部。

4.燒熱炒鍋,加入粗鹽炒至黃色。在鍋底均勻鋪上約1/3的粗鹽,將雞肉放入鍋中,鋪上剩余的粗鹽。蓋上蓋子燜6分鐘,翻面雞肉,烤6分鐘,最後燜12分鐘。

經驗:1。用砂鍋比較好,因為烤的過程會讓雞皮變脆,不需要錫紙墊底。

2.如果雞的重量在2公斤左右,10分鐘就夠了。鹽的量也要和雞肉的量相等。

做正宗的鹽焗雞,費時費力。下面也介紹壹下改進後的烘焙方法:

先將宰殺好的雞在雞內外塗上細鹽,然後用明火蒸熟,隔水,再將雞切成塊。

此外,豬油或花生油和調味粉與原蒸雞的汁液混合,熬成濃汁。在壹個大碗中,切碎的雞塊壹個個地蘸上香料油汁,放在盤子裏。

練習2

把雞拉下來,切掉腳,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將八角、甘草、蔥、姜、鹽、糖、味精、玫瑰酒、香油混合,抹在雞肉上。將剩余的蔥、姜等調料放入雞肚中,放入深碗中,大火籠蒸(約半小時)。

取出雞肉,去掉雞皮,剝去雞皮,切掉雞頭、雞翅、雞骨。然後把雞骨頭放在盤子裏,把雞切成條狀放在雞骨頭上,把雞皮切成方塊排在雞上,然後裝上雞頭和雞翅,恢復原來雞的形狀,最後把蒸好的雞原汁加熱,澆在雞面上。

練習3

材料:三黃雞(1)、高良姜(1)、香菜(2)。調料:米酒(1/2杯),粗海鹽(3包,***3斤)。工具:廚房紙(4張),深底瓦鍋(3公斤)

方法1。將高良姜洗凈刮去外皮,剁成細粉。香菜去頭,洗凈瀝幹備用。

2.三黃雞洗凈去內臟,去頭、去頸、去雞爪,用廚房紙吸幹水分。

3.用米酒和姜粉塗抹雞肉,腌制5分鐘,將剩余的米酒倒入雞肚。

4.用廚房紙把三黃雞包好,壹定要包緊。

5.在土鍋底撒上1.5袋粗海鹽,把包好的雞肉放進去,再倒上1.5袋粗海鹽蓋住雞肉。

6、蓋上砂鍋的蓋子,鋪上濕方巾,小火煮60分鐘左右。

7.煮到濕方巾幹了,說明雞肉熟了,揭開雞肉上的粗海鹽。

8.取出煮熟的雞肉,撕下廚房紙,將雞肉放入盤中,加入香菜作為點綴,即可食用。

溫馨提示:1。烤鹽焗雞用的陶罐要深壹點,這樣可以裝海鹽;因為陶罐用壹次就丟棄,所以不宜買太貴的。

2.鹽焗雞煮熟後,只要把鍋底變黑的海鹽刮掉,白色的海鹽就可以留著下次使用。

3、三黃雞,又名湛江雞,雞肉嫩滑,皮脆軟,脂肪飽滿,味道鮮美。也可以買清遠雞食用,但不宜買飼料雞,否則味道不濃。

4.陶罐底部的海鹽比兩個食指高。海鹽太淺,會把廚房的紙燒在雞身上,雞皮發黑,難吃。

5.包雞肉的紙可以用草紙、牛皮紙或特制的烤鹽紙。如果買不到,也可以用廚房紙代替。

6.在瓷磚鍋蓋上鋪壹塊濕方巾。方巾變幹了,說明鍋裏的雞熟了。

鹽水雞的“三法”理論

大家都知道廣州的鹽焗雞很好吃,但是鹽焗雞的“三法”就沒那麽清楚了。所以“三法”就是壹種鹽焗雞的三種制法和吃法,即鹽烤、水烤、氣烤。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的特點,但仍然保持了鹽焗雞的基本風味,只是讓不同口味的食客更適合。

潘版鹽水雞

配料:雞肉、胡椒、八角姜

生產步驟

1,雞最好風幹過夜,把玉米等不太水的東西塞進雞肚子裏;

2.用牙簽在雞頭和屁股上釘上洞,用紙把雞包起來。

3.在鹽裏放十幾二十個花椒,五六個八角,幾片姜,炒鹽。

4.在鍋底放1-2厘米的鹽,放入雞肉,然後倒入剩下的鹽,讓鹽均勻的把雞肉埋住。

5、放入烤箱,350-400 F,烤20-25分鐘左右,然後取出雞肉翻面;

6.用上述方法把雞埋起來,烤20-25分鐘。

7.烤好後拆開包裝,用刷子把雞肉表面的鹽刷掉。妳完了。用手撕或剁。

鹽烤法

也就是說,把泡好準備好的調料的滑雞用紙包好,放在炸好的砂鍋鹽堆裏烤1小時左右。其特點是皮滑、骨香、唇齒留香,最具特色的是“嘉州鹽水雞”。

水烘焙法

將雞用熱湯浸泡後,撕去骨、肉、皮,拌以香油、精鹽等調料,再鋪成雞形菜,即“水烤法”。如此壹來,雖然風味略遜於傳統的鹽焗雞,但既能應付過去,又能以肉滑皮爽取勝,備受好評。此後,這種泡水鹽焗雞被加入,並壹直傳承至今。

氣體烘烤法

(姜味、精鹽、麻油等配料混合,雞胸肉內外塗,隔水蒸,肉質香滑,但不夠爽口)。據說是後來為了滿足壹部分偏愛吃傳統鹹骨的顧客的需求而創新的,既能保持風味濃郁,又能使肉質滑嫩可口。

釀豆腐

配方功效:補虛、養生、調理骨質疏松。編輯本段中的材料。

主料:豆腐(南方)(1000g)豬肉(肥瘦)(400g)輔料:香菇(鮮)(100g)。

調料:味精(5g)、大蔥(20g)、鹽(10g)、豬油(精制)(40g)、胡椒粉(3g)、醬油(10g)、澱粉(蠶豆)(20g)、香油(15g)。

制造工藝

1.將豬肉剁成泥;

2.洋蔥洗凈,切塊;

3.香菇去蒂,洗凈,瀝幹,剁成泥;

4.將豬肉醬與蘑菇醬、蔥花、澱粉、鹽、醬油、胡椒粉和豬油攪拌成膠狀餡料。豬肉糊壹定要用手剁碎,不然顆粒太小,塞不進豆腐裏;

5.取壹塊大小合適的豆腐(大致4cm長,3cm寬,1cm厚)放在手掌上,用筷子在豆腐中間戳壹個洞,然後在洞內放入適量餡料,用筷子戳入洞內。這壹步技術含量很高,手腳粗糙的人做不好。餡太多容易爆豆腐,太少不好吃,餡都在面上。訣竅是用大拇指的跟部、拇指、食指的指尖、中指和小指輕輕環繞豆腐,防止豆腐碎掉。所以壹個壹個做;用炸油豆腐釀鮮豆腐也太難了。

6.將鍋放入中火,加入適量豬油,加熱至七成熱。將釀好的豆腐壹個壹個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再加入豬油煎另壹面;

7.將湯汁、味精、鹽、醬油、豬油放入另壹個鍋中燒開,將炸好的豆腐放入鍋中燒開。

8.收集果汁,從鍋裏拿出來。

流程提示

1.豆腐糊與餡料的比例為2:1;

2.這道菜是先炒,再蒸,再變厚。手法與北方名菜“南炸丸子”頗為相似;

3.因為煎炸的過程,要準備400g熟豬油。

菜肴的味道

味道:鹹鮮可口,湯汁醇厚,鮮滑可口。

梅縣紅米鹵肉

配料:五花肉、紅米、白酒、鹽、糖、味精或雞精。

方法:將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塊,將五花肉煎至金黃色,加入紅米、白酒、鹽繼續煎。小火慢炒五到十分鐘左右,長時間炒肉,短時間炒肉,轉大火,放1碗水煮沸至收汁。加入雞精或味精,起鍋。

這裏有壹個日誌。妳需要更多的細節來閱讀。

/博客/靜態/304790682008113011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