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魚,又稱鰱魚、鰱魚、鰱魚、鰱魚等。,是適合養殖的優良魚種之壹。具有生長快、病害少、產量高的特點。多與草魚、鯉魚混養,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下面我們來看看鰱魚常見的疾病防治技術。
鰓疾病
該病的特點是體色黑,喜獨處,浪費食物。鰓絲爛泥,鰓蓋內表皮充血,常腐蝕成圓形透明孔洞,俗稱“開天窗”。草魚鰓瓣感染粘球菌後,病變區組織出
鰱魚,又稱鰱魚、鰱魚、鰱魚、鰱魚等。,是適合養殖的優良魚種之壹。具有生長快、病害少、產量高的特點。多與草魚、鯉魚混養,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下面我們來看看鰱魚常見的疾病防治技術。
鰓疾病
該病的特點是體色黑,喜獨處,浪費食物。鰓絲爛泥,鰓蓋內表皮充血,常腐蝕成圓形透明孔洞,俗稱“開天窗”。草魚鰓瓣感染粘球菌後,病變區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腐爛、潰瘍和浸潤性出血。該病可發生於青魚、草魚、鱅魚等養殖魚類,尤其是草魚。水溫在15℃以下,壹般少見,20℃左右開始流行。
註意事項:水深1m,每畝水面潑50ml殺菌紅,每15天使用1次。或在餌料中添加0.5%於2號,每隔15天投餵1次。在播種前,用浸種劑按1: 5000的比例稀釋種子,然後用藥3-5分鐘。
處理方法:水深1 m,每畝水面噴灑100 ~ 125ml殺菌紅,與豫2號配合使用效果更好,病情較重或有暴發性疾病時,可在餌料中加入1.5%豫1,療程3-5天。
鰱魚四極病
該病的特征是由鰱魚四足蟲寄生在鰱魚的膽囊內引起的。鰱魚仔魚在6、7月份被鰱魚四足體感染,越冬期魚體內形成第壹批成熟孢子,往往導致大量病魚死亡,發現少量寄生蟲時癥狀不明顯。嚴重者可引起消瘦、體色變黑、點狀充血或突眼、鰭基部和腹部發黃、肝臟發黃或蒼白、膽囊特別大並充滿黃色或黃褐色膽汁、腸內有黃色粘液、部分病魚體腔內有積水。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徹底清理池塘,可殺死池塘底部淤泥中的孢子。②嚴格執行檢疫制度。③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的抵抗力。(4)發現病屍及時移走,埋在遠離水源的地方。
麻風畸輕癥
該病的特點是體表粗糙,部分鱗屑疏松呈球形,鱗屑基部水腫,內部積聚半透明或血性滲出物。爛鰭,鰭根部充血,腹部腫脹,眼球突出。病魚遊動緩慢,呼吸困難,腹部向上,2 ~ 3天後死亡。該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草魚、鰱魚,每年春季流行。
註意事項冬季每次撈出魚,水深1米,全塘潑50毫升殺菌紅。
處理方法:水深1 m,每畝水面噴灑100 ~ 125ml殺菌紅,病情嚴重時使用2 ~ 3次,或在餌料中加入1.5%魚樂康1,連用3天。
指環蟲病
指環蟲是這種疾病的特有病原體。病情嚴重時,病魚鰓絲腫脹,粘液增多,呼吸困難,可導致魚苗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全池潑灑0.3~0.7ppm的90%結晶敵百蟲。(2)按65,438+0.30ml ~ 65,438+0.70ml/畝/米掃蟲,全池噴灑,病情嚴重時可隔天再用壹次。
牛痘
發病初期,病魚體表出現小白點,覆蓋白色塊狀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斑數量增多,病竈表皮逐漸增厚,形成石蠟樣生長物,類似痤瘡,故稱“痤瘡病”,主要危害越冬前後的二齡鯉魚,多發於秋季至初冬春季水溫10 ~ 15℃時。近年來,由於高密度網箱養殖技術的發展,該病日益嚴重,發病率逐漸上升。
註意事項開春後水深1m,每畝水面用殺菌紅50毫升或高效殺菌碘200-400毫升稀釋,然後濺滿池水,每周使用1次。
處理:魚開始進食後,在餌料中添加0.2%超濃縮光合細菌和0.3%維生素vc,提高魚的免疫力。
鰓黴菌
該病的特點是病魚不進食,遊動緩慢,鰓充血出血,鰓瓣有點充血,失去正常的鮮紅色,變成粉紅色或蒼白色。嚴重時鰓絲壞死,影響呼吸功能,導致病魚死亡。
防治方法①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洗消毒,保持水質清潔,防止水質惡化。②培養水質,需施發酵腐熱的有機肥,不宜生施。③病池應迅速註滿清水,改善水質,或將病魚轉移到水質新鮮幹凈的池塘中。④全塘噴灑20-30mg/L生石灰,可降低水中有機物含量,改善水質。
斑點亞種
該病的特征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和溫和氣單胞菌引起。患病魚背鰭後體表出現圓形紅斑,病竈處鱗片脫落,最終形成潰瘍,甚至露出骨骼或內臟。
防治方法①由於食草動物(如牛、羊)的排泄物是單個細菌的滋生地,生石灰在魚塘施用時必須攪拌均勻,充分發酵,腐爛後才能使用,防止病原體進入。②魚種經過池塘時,可用2%鹽溶液浸泡5-10分鐘,可有效預防該病。③用0.5ppm的細菌毒素或0.3ppm的二溴海因進行全池潑灑。
水黴
該病的特點就是俗稱的白色病和皮膚真菌病。不小心的操作和運輸可能導致魚受傷,或低溫凍傷,或寄生蟲和細菌感染引起的原發病竈。黴菌孢子從魚傷口侵入,從皮膚吸收營養,在受傷病竈處迅速繁殖,擴散擴大,長成棉絮狀菌絲。菌絲體附著在傷口組織上,導致皮膚潰瘍和組織壞死。隨著病變的擴大,魚遊動異常,食欲不振,病死。該病多發生在20℃以下的低水溫季節,以早春和冬末最為流行。池塘水薄或春季饑餓的魚,在密集的越冬池塘中容易患此病。
註意事項:魚苗入池前,用浸種劑按1: 5000的比例稀釋魚苗,然後進行3分鐘的沐浴。進入池塘後,在水深1 m處噴灑殺菌紅,用量為每畝水面50毫升。
處理方法:水深1 m,每畝水面用100 ~ 125 ml殺菌紅,全池潑灑。
碘恐懼癥
該病的特點,又稱鰱魚瘋病,主要發生在壹歲的鰱魚身上,可造成大量死亡,不死魚也因其肉的味道不好而失去商品價格。病魚很瘦,頭大尾小,體色暗沈。它的脊椎彎向背部,使尾巴向上翹。它在水面上狂遊或轉圈,不時躍出水面,壹次次潛入水中,最後死去。它死的時候,它的頭經常會潛到泥裏。剖腹後可見肝脾萎縮,腹腔積液,剖開顱骨露出腦,可見白色顆粒狀囊腫,顯微鏡下可見大量孢子。
防治方法該病重在預防。①用生石灰或石灰氮徹底清洗池塘,殺死淤泥中的孢子,以減少本病的發生。②放養冬片前,用高錳酸鉀溶液(每立方米水500克)浸泡30分鐘或用石灰氮溶液(每立方米水50克)浸泡30分鐘,可殺死60% ~ 70%的孢子。③6-9月可對營養生長期的病原菌噴灑敵百蟲(含量90%),濃度為每立方米水0.5g,每半月1次,可降低感染率。
雙翅目
病鰱魚的發病特征是從外表看的。腹部腫脹,局部隆起。早春解凍後,身體明顯消瘦,腹部腫脹更加明顯,腹肌極其單薄。用力擠壓腹部,就可以從胸鰭鉆出裂頭蚴。大多數患病的魚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只有少數存活下來。雙翅目的易感寄主主要是鰱魚,而鯉魚的感染種類多為舌裂殖吸蟲。
防治方法在絳蟲病多發地區,壹定要堅持用生石灰清理池塘。
牛炎性疾病
該病的特點是病魚顏色變暗,反應遲鈍,遊泳失去平衡,頭朝下。病魚的尾巴經常露出水面,腹部腫脹。屍檢顯示,病魚的管壁組織發炎增厚,魚鰾管腔變窄變小。嚴重者魚鰾腔充血,魚鰾壁壞死,常與周圍器官粘連。
防治方法發現此類死魚應立即清除銷毀,並在病魚池內投餵抗生素餌料,每日壹次,共三次,效果好、危害嚴重的池塘應徹底清理。具體方法是翻塘泥,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養其他種類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