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卷須和果實,從苗期到成蟲期均可為害。苗期感染的子葉開始產生近圓形的水浸凹點,然後變成褐色,幹枯。成蟲期,葉片浸有初生針葉大小的水點,水點擴展呈多邊形,黃褐色,受葉脈限制。濕度大時,葉背斑點上產生乳白色粘液,幹燥後形成白色薄膜或白色粉末,斑點易碎,後期易穿孔。莖、葉柄和幼瓜條上的病斑被水浸泡,近圓形至橢圓形,再呈淺灰色。病斑經常開裂。潮濕時,瓜條上的病斑溢出膿液,病斑轉向內擴,沿維管束的果肉變色並延伸至種子,使種子帶菌。病瓜後期腐爛發臭,幼瓜被殺後往往腐爛早落。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發生規律
由細菌引起的疾病,這些細菌在種子內、種子外或土壤中的病殘中越冬。細菌通過灌溉、風雨、氣流、昆蟲和農業操作在田間傳播,並通過氣孔、傷口和水孔侵入寄主。濕度大,病害嚴重,暴雨過後容易傳播疾病。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致病條件
病菌附著在種子內外,或在有病株殘體的土壤中越冬,成為次年年初的傳染源,病菌存活期達1 ~ 2年。通過雨水、灌溉水或農業操作傳播,通過氣孔或傷口侵入植物。用細菌播種後,種子發芽時會感染子葉。從傷口侵入的細菌潛伏期往往比從氣孔侵入的短,壹般為2-5天。發病後通過風雨、蟲人接觸傳播,多次反復感染。溫室栽培時,空氣濕度大,黃瓜葉片經常結露,病部的菌膿可隨葉緣濺出的水和溫室屋頂落下的水滴擴散蔓延,反復侵染。因此,黃瓜吐大量水時,結露持續時間長,有利於病害的入侵和流行。露地栽培時,隨著雨季的到來和田間澆水,病害蔓延,北方露地黃瓜在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該病最適溫度為24 ~ 28℃,最高39℃,最低4℃。在49 ~ 50℃的環境下,10分鐘死亡。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葉片上有水膜就容易生病。因此,此病屬於低溫高濕病。病變的大小與濕度有關。如果夜間飽和濕度持續6小時以上,病變較大。當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時間少於3小時時,病變較小。晝夜溫差大,凝露重,時間長了,病情嚴重。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原
丁香假單胞菌。淚人(史密斯和布萊恩。)永,染& amp威爾基,壹種細菌,被稱為丁香假單胞菌,黃瓜角斑病的致病類型。菌體短,桿狀,壹端有1 ~ 5鞭毛,有莢膜,無孢子,革蘭氏染色陰性,25 ~ 28℃適宜發育,49 ~ 50℃10分鐘死亡。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
(1)抗病品種的選擇。
(2)從無病瓜中收集種子。
(3)種子處理。黃瓜種子可在70℃培養箱中幹熱滅菌72小時,或在50℃溫水中浸泡20分鐘,取出晾幹後發芽播種;也可以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90分鐘,或用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然後沖洗,催芽播種。
(4)加強栽培防病,無病土育苗,重病田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生長期及時清除病葉、病瓜,收獲後清除病株,深埋或焚燒。
(5)化學控制。防治方案:Orik-Fine Cut稀釋後用500倍液噴灑,劑量為1次,7天。
治療方案:病情較輕時,歐力克-細切稀釋後用300-500倍液噴灑,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稀釋300倍噴灑,3天用藥1次,噴灑次數視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