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壹位廚師,不胖不瘦,絕無“夥夫”般的形態。他酷愛西紅柿,壹年四季常吃不斷。尤其盛夏時節,竈上盯了壹天,晚飯切四五個西紅柿,以白糖拌之;再有壹碗高湯甩果和米飯,這頓飯就此齊了。
綿白糖西紅柿,全國人民都常食用。正當酷暑,它又有壹種吃法:西紅柿須是入過冰箱的,用他自備的上好生抽加姜末拌食。過去我曾試用,果然別有壹種味道,姜末提味兒,吃得清爽痛快。
當今種植業如此之發達,西紅柿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成為大路貨,多數家庭愛吃、常吃,而吃法又過於單調。家常菜品的變換、多樣,常與借鑒、學做飯館菜肴有關系,館子菜和家常菜的互學、互動,促成了中華美食的多姿風采。然而,走進飯莊酒樓,西紅柿的菜品卻很少,除去糖漬涼拌、湯羹湯面、裝飾點綴之外,難見像樣的大菜。誰又見過四大、八大菜系中有傳統的西紅柿菜樣?
或許跟西紅柿的來源歷史相關連。西紅柿學名番茄,屬茄果類。而壹個“番”字告訴了我們這是個外來貨。有記載說,番茄祖籍南美秘魯。至清代光緒年間,番茄開始引進中國,距今有 400多年歷史。在我的印象中,這個番茄無疑是舶來菜。要不,年幼的時候家長們怎麽稱它們為“洋柿子”呢?
不料,對這個結論又尚存爭議。隨手翻舊書意外看到,就在二十年前,成都郊外發現西漢古墓,內有許多植物種籽,後經農科院精心栽植,令人驚異地看到,其中的植株結出了小小的西紅柿!算算西漢年間至今,有 2000多年歷史。有關方面的專家對此有了壹番爭論;當然,至今尚無確切的定論。番茄也好西紅柿也好,究竟是否真的是外來貨,對我們俗人來說並不重要了,我們還是琢磨如何吃,怎麽吃好它———西紅柿的胡蘿蔔素、維生素 C等養分太豐富了!
涼拌、爆炒、燒燴,還有做湯,西紅柿在家常菜中大有可為。還說雞蛋炒西紅柿,雞蛋的軟嫩、清香對這盤菜的可口甚是關鍵。炒雞蛋時不需放鹽,炒時點上幾滴白酒更妙;同西紅柿塊合炒時,入鹽和白糖,不用味精。爆炒素西紅柿或肉炒西紅柿,去除柿籽,切成片狀,裹上蛋清調制薄糊,過油後再加相關調味爆炒,味道鹹鮮軟嫩。豬肉丸牛肉丸燴西紅柿,做法也很簡單,又有意外的西餐風味。肉餡柿子罐,豬肉、牛肉皆可,整個西紅柿從頂端掏去籽,灌入肉餡,上籠蒸熟即可食用,如再鍋燒調汁澆在上面,更講究了。清真館子有幾樣西紅柿菜,燒牛肉、燒牛尾、燒牛舌,家庭都可效法,不難做好。而把西紅柿去皮去籽切成小方丁,與生菜、火腿丁或雞肉丁為伍,用現成的少司拌成沙拉,更是爽口的美食。
撈面、餃子不可忘記西紅柿。炸醬時先炸西紅柿丁,至紅油顯現再同面醬用小火(入鹽、糖和味精)炒透,拌面濃爽相宜,比獨醬鮮美。西紅柿包餃子甚為可口,選七八成熟柿子,去皮去籽,切成小丁,豬肉、雞蛋、蝦仁和餡或以牛肉為餡,壹家老小若不搶食,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