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魯西南怎樣過年

魯西南怎樣過年

魯西南地區過年習俗過年。別稱:“春節”,是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節日。我中華民族,地廣人密,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風俗各不相同。但過年這壹民俗,全國卻非常地壹至。只是各地區各民族在各個不同時代的慶祝方式各有不同罷啦。本文只是記錄壹下魯西南地區早在上世紀四十-----六十年代的過年習俗。那時,壹般人家壹入臘月婦女就開始著手準備,特別是吃了臘八飯,年味是愈來愈濃,比如給孩子做件新衣服在那個時代花錢買成衣的幾乎沒有,全是自己做,能花錢撤點洋布做件新衣服已經是非常的奢侈的了,都是自紡自織的老粗布的,就這新粗布也有的做不起,做不起新的,也要拆洗或翻新壹下舊的,起碼也要給孩子壹個新鮮的感覺。做了孩子的衣服,就得開始準備糧食磨面準備蒸過年的饃了,黃面小米都是先用水泡透用碾子碾細。麥子為使面能更白,首先要用濕布擦凈,待涼幹後再磨,招待客人或走親串友用的只用前兩遍的面,其它的自己留著過年吃。不了過個好年,有條件的還要殺豬宰羊,大村子人多,豬多都要有壹個專門的殺豬班子,壹入臘月不幾天就要開始動手殺豬,壹天殺上幾個,壹直持續到臘月二十七八,圍觀的孩子們妳要豬蹄夾(當燈點著玩)他要豬尿泡玩(婁氣球玩)。 臘月二十三,魯西南稱之為小年:標誌著從這壹天開始進入了春節(階段)壹直持續到過了正月十五。這壹天是辭竈的日子,到了這壹天,意思是這壹年基本過去了,管廚房的竈王爺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他所在的這壹家的情況去了,晚上,家家都要給竈王爺飽上水餃,擺上供果,燒上香和紙碼,如果這壹年家中的人口齊全,就是所有在外邊的人都回家過年了,還要再買上辭竈糖(酥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竈王爺的嘴,回天上以後只說這家壹年的好事,不說壞事,所以竈邊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壹切完了之後,焚上香,燒上元寶紙錢,將舊的竈王像揭下來燒了,這就叫送竈王爺上天了。待到臘月三十的中午再焚香請下來,這當然還得要再買壹張新的貼上。臘月二十三又是集市亂市的日子,平時,所有做生意的人都要向集市的主人繳納地皮錢,都要有壹定的固定地點,不得亂占,過了這壹天,集市的主人也不收地皮錢了,也可以亂占地方了,所有賣鞭炮的也可以比著放鞭炮了,賣香博紙碼的、賣天爺、財神爺、門神、竈王爺、牛馬王等神像(中國人只敬中國的神,即道家神,從不敬佛家的神。)的、女孩子頭上戴的花的……等各種年用品全都上市了。整個集市顯得格外的熱鬧紅火。從這壹天開始,年的腳步越來越緊。男人們則是趕集上店購置年貨,什麽肉呀(大都以豬肉羊肉為主),菜呀,油鹽醬醋調料呀,煙酒糖茶呀,請天地、財神、竈王、門神、牛馬王(神)賣香博紙等。男孩子最愛玩的煙花爆竹呀,女孩子和年輕婦女最喜歡的花呀、頭繩呀……。婦女們更是忙的不可開交,打掃衛生,洗刷所有的餐具、廚具,準備蒸饃、備菜。蒸饃是壹項最大的任務,年前都要備足壹家人吃上半個月的飯茶,壹打掃完衛生,就要開始蒸饃,先蒸粗的,後蒸細的。蒸的有:白面饅頭、花糕、花卷、黃、白豆餡饃、稷面糕。臘月二十九或三十還要炸菜、酥菜。炸菜有:炸菜丸子、雞肉丸子、粘面丸子等各種丸子,炸魚,炸藕合、酥肉,酥茄子。三十這壹天最忙,吃過早飯,家庭主婦們燉牛羊肉雞鴨魚等供品和酒席菜。男爺們打水,掃院子,到林地上去請神(祖宗),還要找人寫對聯貼對聯門神,還要在影背墻上、主要家具上貼“福”字“喜”“春”字。對聯壹般的無非是:“天增五谷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向陽門第春長在;積善人家慶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造物惟艱。”新壹點的對聯還有:“澤東思想安天下;馬列主義定太平。”也有自已編的,以示想破除拜年磕頭的舊習,我們村有位名叫蘭修的,他曾自編過壹付對聯倒是很有些代表性,他說:“過年節壹來就是;俗道禮何須認真。”貼門神,有錢人都從集上買來門神爺,大門上貼上“敬德、秦瓊”給看門,堂屋門上壹般愛貼“五子登科”之類的年畫,沒錢的就買上幾張大紅紙,找人寫寫,對聯、門神、福、字壹貼便把滿院滿屋裝飾的花花綠綠的。壹般人家都在二十九三十的貼對聯,要是家有欠債的,為了躲避要債,則早在二十七八就將對聯貼上,討債人只要見人家貼上對聯就不再去討債。中午,壹定先在包括列祖列宗在內的天地各路神仙的桌前擺上供品,燒香叩頭,請神來家過年。下午,男的要打掃凈院子之後撒上芝麻楷,各個門前放上絆棍,據傳說,院子撒芝麻楷是預示新的壹年的日子要象芝麻開花壹樣節節高。門前放絆棍是象門神樣擋住妖魔鬼怪入侵。主婦們則忙著包三十晚上和初壹早上的水餃,這兩頓的水餃餡壹定要是素的,意思是素素凈凈的壹年。男孩子們大都三三兩兩的在街上比賽鞭炮玩,看誰的鞭炮更響。女孩子們比賽誰的衣服更漂亮,頭上的花兒更美麗。魯西南地區過年並不大講究夜裏吃團圓飯,但這壹年最後的壹頓飯那壹定是素餡白面餃子,這壹鍋餃子中還要有壹個裏面包上錢,據說壹家人中誰要是吃了它,那他(她)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女主人在下餃子時還要喊壹聲下餃子了,以示快放鞭炮,鞭炮壹響,餃子下鍋,餃子出鍋,敬了天地祖宗諸路神仙,全家人就開始***享天倫,***度除夕了。晚上,主婦還要用五谷壓鍋,就是把五谷撒在鍋上邊,意思鍋中壹年不會斷糧,永遠富足有余。有時間還要多疊壹些紙碼準備給各路神靈燒用。大人們在這壹晚睡覺前送給孩子們押歲錢,那怕三毛兩毛,孩子們壹定不要空腰,就是新娶的媳婦,婆婆也是壹定要給的。意思是盼望著孩子們今後壹定有錢,壹定要爭大錢。守歲:當地人叫“過囫圇年”,壹般地說那是年輕男孩子們的最愛玩的,幾個十五六,十七八的好朋友,各人從家中拿上點酒菜喝酒劃拳聊天,放放鞭炮,熱鬧壹夜。大年初壹起早拜年,是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年的規矩。人們天不亮就早早的起來(除了還在三年守孝期之內的人家不起這麽早之外)首先放上壹卦最響最大的鞭炮,女人燒水供全家人洗漱後向自己老人磕頭拜年問安,然後吩咐男人或孩子準備鞭炮要下餃子了,吃過初壹的餃子,男的就找壹家同胞兄弟或妯娌到各家向長輩拜年,壹圈下來,天已大亮,大人孩子的就各自玩各人的去了,當然遇上未曾見過的長輩還是要磕頭拜年的。正月初二是,走親拜友的第壹天,從這天開始,壹直可以持續到正月十四,先走關系最近最新的,按照這個習俗,慢慢地正月初二就成了年輕人走丈人的專用日子了。這天壹早,新媳婦梳洗打扮好,婆婆早給裝好了禮物:各種雪白的饃饃、點心裝在禮盒裏,另外還要用大紅包袱包壹個最大的花糕,送給娘家以展示婆家的手藝。有條件的要用老四輪車,再有條件的就用轅車,那就更顯得闊氣多了。找壹位好馭手再找壹個陪酒人(叫陪客)以防老丈人家的陪人把新女胥灌醉不好看。沒有車的就找壹二個擡盒子或扛籃子的(也兼陪酒人)。人們剛吃過早飯,就都跑到大街上看走親戚的,要看誰家的媳婦打盼的最漂亮。到了丈人家有陪人引入客廳,用茶後略坐壹會,便有人引領著女胥拜年,先給丈人家的列祖列宗拜過之後,再給嶽父嶽母拜,然後再去外邊給應拜的長輩們逐壹拜。初三開始走其它親戚拜年。過年期間各家集閉市,正月初二壹些小生意我就開始走街串鄉買小孩子最愛吃的梨膏、糖果、糖仁、炒花生、滴金。女孩子的插、頭繩之類的東西。這些小生意人的走街串巷壹直要持續到過了正月十五,給街面增添了不少熱鬧氣分。正月初五,當地老百姓稱為“破五”。這裏有兩種說法:壹、是個不太吉利的日子,特別不易幹活,所以這壹天很少有人做事,不管什麽活計都不做。二、又是壹個做生意買賣開張的日子,今天的第壹頓飯壹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下鍋時還壹定要放鞭炮,自今日起,不論做大生意小買賣都要首先放上壹掛大紅腰子的鞭炮,打跑誨氣,開始陸續開張,集市也開始有生意了。 正月初七,是天上七姑娘(據說就是織女星)的生日,壹些姑娘們為了將來能找上壹個如郎君,要在正月初四、五就精心劄制七姑娘身形,壹日三餐和香火供奉著,到正月初七的晚上供奉之後送上天。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壹天的晚飯都要敬壹翻石頭(農家的石器)比如餵牲畜的石槽、錘布石、門忱等。正月十三,是火神爺的生日,據說誰家要是不供奉好火神爺,這壹年家裏有可能失火,所以,在正月初七八,就要劄上秫皆把子,燒香供奉,待到十三的晚上七八點鐘,點上把子,把他送到村外。這壹天各家各戶的都送火神,村外也是格外熱鬧。正月十二、三,開始請近壹二年出嫁的姑娘(閨女)回娘家過十五的(現都稱元宵節)生活比較富裕些的,還要連同女婿壹塊請來,不過,要是真的請女婿,那真得有些經濟實力才行,女婿請來,之後每天都要好酒好菜不說,還要每天晚上讓其放足煙花鉆天猴二腳蹬等各式鞭炮。玩個足興。那些叔叔伯伯家都要輪流請吃飯。壹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正月十五,就是過了有春節後的第壹個大節,現代人都稱元宵節,(可魯西南地區從不興吃元宵)這天,天不黑,家家都吃水餃。掛彩燈,放煙花,當時的魯西南地區過年只放鞭炮,不放煙花,只有正月十五才燃放煙花,家家門前掛彩燈。沒有彩燈也要插壹對小洋臘。不少村裏為了活躍文化生活,增添節日氣分,還要舉辦轉花籃,就是用壹個鐵花籃裝上木碳碎生鐵點火後由壹個人轉,越轉越快,壹會,紅紅的生鐵塊燃紅外散落在地上或墻上,火花四濺甚是好看。人們觀燈結束,只到很晚,才再焚香將請來的各路神仙送上天,以示春節結束。正月十六,百姓俗稱“跑百病”:這種傳統也有許多年歷史,就是正月十六早上起來,人們紛紛出來走走,就象現在城裏人晨練的壹樣,說是這天出來跑壹跑就能把百病給跑掉了。故名“跑百病”。正月十六壹過標誌著年已跑遠,壹七恢復正常,春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