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有著傳統美食的大國,尤其是在國家統壹、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的和平盛世,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漢唐時期,湯餅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食品之壹,在中國北方廣泛流行。它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
“湯餅”中的“湯”指的是熱水;"蛋糕和面條也融合在壹起."湯餅是壹種用煮沸的面粉制成的面食。在漢代,凡是在爐中烤熟了吃的,都叫胡餅,水煮開了當湯餅吃。胡三省在《資治通鑒》的註中說:“那些做湯餅的,把小麥磨成面粉,把面粉做成面包,扔進開水。”黃庭堅所謂的“燒餅澆湯”也是如此。所以湯餅是湯面、湯面片、面疙瘩等用湯煮的面食的統稱。
自漢代唐冰出現以來,唐冰壹直享有極高的地位,是只有上流貴族才能經常享用的美食。《後漢書·古力傳》說:“皇帝還能說話,說‘我吃煮餅,現在肚子悶,有水可以活’。”可見皇帝經常吃湯餅。據《韓曙-關白共青表》記載,漢代宮廷中有壹個專門的“湯官”,其職責是為皇帝制作湯糕,可見當時湯糕的地位和普及程度。
《世說新語》中有壹個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言和是壹個有名的美男子。他天生皮膚極其白皙。魏明帝壹直懷疑言和臉上抹了白粉,於是想了個辦法,在六月的三伏天請言和吃湯餅,試探言和有沒有化妝。言和吃著湯餅,大汗淋漓,不停地用毛巾擦汗,但臉色依然蒼白。魏明帝笑了,這才相信言和沒有抹粉,但皮膚天生白皙。
博倫
南北朝時期,湯餅的種類更加細化,有飲水、烹飪等不同類型。《齊蜀餅法》對這兩種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載:“它是用細絲綢做成的,拌上肉汁,放涼。水壹拉,大如竹竿,斷了壹只腳,盤子裏全是水。博煮搓得像大手指,兩寸斷了,搓得極薄,火烤急了。都是又直又輕又白又可愛,又滑又好看。”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喝水”類似於今天的面條,“波煮”類似於今天的面條或者青春痘。與今天的做法不同,“用水喝”和“用食物煮”都需要拌肉汁。現代人很少用這種方法做面食。
到了唐代,湯餅經常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壹種新的做法“冷淘”。它和傳統湯餅的主要區別在於溫度。具體做法是將冰塊或冰水放入玉壺、盆之類的器皿中,然後將煮好的面條放入其中冷卻。吃起來像“冰上的牙齒”,尤其是夏天,讓人神清氣爽。那時,最受歡迎的冷面是由刺槐葉汁制成的。杜甫在《冷洗槐葉》詩中對這種湯餅有詳細的描述:“青青高的槐葉,摘下來送給中國廚房。新面孔來到市場,果汁都是和諧的...萬裏露寒堂,開冰清玉壺。”國王該享受涼爽的夜晚了。"
冷濤
唐代湯餅的調味品也變得更加豐富。可以加入醋、芝麻、醬、姜、蔥、桂皮、桂皮、胡椒、鹽等。,而且制作方法比較復雜,包括揉、切、拉、煮等環節。如此美味的面條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唐人還用湯餅進行食療。這種湯餅的制作方法,在金印的《醫家心鑒》中有記載:“面條四片,清雞蛋四枚,中間加醬油煮熟,可治脾胃虛弱,見食嘔吐,消瘦無力”。
唐詩中也有很多關於湯餅的詩句,如李欣的“菊花驅除邪酒,湯餅香於山茱萸”,孟郊的“雞存露濃湯餅熱,風池暖煙”,都是唐人喜愛湯餅的反映。當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愛,經常吃湯餅。就連唐朝公主們的早餐也往往是粥和湯餅組成,但這些湯餅都是經過精心加工的。
食療湯餅
唐朝的長安城槐樹很多,甚至皇城的承天門大街兩旁,都有整齊的街頭槐樹。所以唐朝的公主們喜歡用槐葉和面粉做成湯餅,然後放入冷水中冷卻,這樣做出來的湯餅清涼可口,風味獨特。槐葉性涼,富含植物蛋白,可清心泄熱。雖然味道比較苦,但是放入沸水中煮過之後再放入冷水中攪拌會大大減少,但是味道會很鮮美。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湯餅,色澤翠綠,清香爽口,非常適合女生的口味。出現在公主們的早餐桌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湯餅壹年四季都可以吃,尤其是冬天,熱湯餅成為底層民眾驅寒的首選。所以民間有句話叫“冬天冷,鼻涕凍淚;據說湯和蛋糕是解決戰爭最重要的方法。中國北方冬天漫長寒冷,古代沒有暖氣和空調。湯餅可以和湯、餅壹起吃,煮面湯可以幫助人們驅寒。因此,正月初壹吃湯餅的習俗在唐代就流行於中國北方。當時在河北、陜西,過年祭祖後,全家人壹起吃年夜飯,桌上必有湯餅,稱為“冬餛飩年豐收”,“中秋分兩部分,黎明換鐘馗”,這是當時北方地區常見的民俗。
長壽面條
唐朝還有壹個習俗。生完孩子後的第三天,人們通常會舉行“湯餅聚會”,邀請親戚朋友參加。在這種宴會上,湯餅裏的“水喝”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水飲”類似於現代的面條,形狀細長,諧音“長壽”,是對新生嬰兒的祝福。同樣,老人的壽宴也是不可或缺的,其寓意是祝老人壽比南山。這個習俗壹直保留到今天。現代人過生日大多吃壹碗“長壽面”。這壹習俗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有很多地區在六月六有吃湯餅的習俗。這壹天吃的湯餅叫“邪餅”。因為六月初六是炎炎夏日,很多人貪涼,容易感冒,湯餅就是熱食。盛夏吃它們容易使人出汗,感冒往往不經治療就能痊愈,從而達到消疫、辟邪、避災的效果。
唐代的至日也有吃湯餅的習俗。民間有句諺語叫“冬天的至日餛飩,夏天的至日面條”。在夏日至日的這壹天,家具吃冷面。這是因為湯餅的形狀是細長的,這意味著夏季至日的長度。在這壹天吃湯餅,也寄托了民眾消災、長壽、平安的願望。
東至餛飩
唐代也有許多原始圖案的蛋糕,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唐代洛陽有壹位外號“趙煎餅”的師傅,善飲酒,善做煎餅。海裏三個水桶有壹個礙事,比幾棟房子還大。皇宮裏擺個酒席,或者貴族家裏擺個盛大的酒席,多壹個招待客人,綽綽有余。雖然我很貼心,但是不知道怎麽做出來的與眾不同,所以才能得餡餅之名。“趙師傅在面包店被認為是壹個奇怪的人。他可以用三桶面粉做壹個比幾棟房子都大的大蛋糕。壹個蛋糕就夠數桌子上的人了。如今,估計他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可見高手往往在民間。
唐人在烹飪上也喜歡創新,改造洋餅,引進新品種。"油糕"是由胡糕改良而來的壹種糕點食品。其做法是將壹斤羊肉切薄,分層放入胡餅中,每隔壹段時間撒上花椒和豆豉,再撒上酥油,放入爐中烤至羊肉半熟。這種羊肉餡油餅香脆可口。深受富商大賈和達官貴人的青睞,成為富裕家庭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烤面包
也有壹些餐館擅長做壹種蛋糕。它的制作方法是將肉放在油中煮熟,用鹽、酒和調料混合,保存在甕中。這種米湯糕不用水煮,而是放在蒸籠裏蒸,然後拌上腌豬肉,是川派特有的做法。
唐朝後期,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小麥也在南方廣泛推廣。原料的普及,讓原本只有南方貴族才吃的湯餅變得平民化。在南方的七月初七,南方的姑娘們會收拾好自己的院子,把新鮮的瓜果和用兩個紅皮雞蛋煮的湯餅放在院子裏,撒上香粉,供牛郎織女享用。在當時的南方習俗中,牛郎星是男性農耕豐收的象征,織女星則代表女性的心靈手巧。這種給牛郎織女獻上湯餅和鮮果的做法,表達了古人對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肯定,以及少男少女對愛情的向往。
梅花湯餅
在發展過程中,湯餅的形狀和樣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出現了梅花湯餅、鴨花湯餅、無湯餅等多種形式,制作方法也越來越復雜多樣。比如“梅花湯餅”,需要在下雪天提前收集梅花上的雪,變成雪水,埋在地下。需要制作,就拿這種雪水和面粉做餅皮,“每疊壹張,用五分鐵鏨像白梅圖案,鏨之。”煮的時候會在雞汁裏太清,每位客人只花200花。“這種湯餅的制作方法是用梅花模具把梅花雪水和面粉做成的湯餅做成梅花形狀,再加入清湯熬煮。形狀味道都不錯,可想而知。所以很受講究“食不厭精”的貴族們的歡迎。
湯餅也是軍隊裏重要的軍糧。唐軍出征時,每個士兵都會帶壹種叫“古樓子”的湯餅,這是壹種由胡兵演變而來的餅狀面食。具體做法是將壹斤羊肉切成薄片,分層放入胡餅中,每隔壹段時間撒上胡椒粉和豆豉,然後塗上酥油,放入爐中烘烤。這種胡餅又香又脆,便於攜帶,很受軍官們的歡迎。士兵的“古樓子”羊肉分量較少,但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是士兵在打沙湯時補充體力的重要補充。
古樓子
宋代以後,“湯餅”開始成為所有無餡水煮面食的統稱。宋代張在他的《累行雜記》中說:“今天的面是湯餅,但今天的蝴蝶面、手搟面、水滑面、刀削面、掛面、餛飩、冷淘也是如此。”湯糕逐漸成為民間的壹種普遍做法,廣受大眾喜愛。
靖康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南下,南北飲食習慣逐漸融合。據《夢梁璐》記載:“項汴京在南方開面館,川米分茶,以備江南大夫,說他在北方吃飯不方便。”穿越到南方已經200多年了,但是水土習慣了,飲食混亂了。南北沒有區別。“可見南宋的面館在臨安已經很普遍了,吃的人也不僅限於北方人。湯餅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而北方的大量人口南遷,也使得小麥在南方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種植。從此,湯餅和由湯餅發展而來的各種面食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