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的兒子是火燒圓明園的主謀嗎?
圓明園被毀,不僅中國人痛惜,有良知的外國人也譴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然而就是這麽大的事件,和壹個叫龔橘的小人物有關系。甚至很多人認為龔橘是火燒圓明園的主謀,是漢奸。那麽,龔橘是主謀嗎?龔橘畫像。英國軍隊正在焚燒圓明園。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壹個開始搶劫,另壹個放火。清鹹豐十年九月初五,也就是1860,10,18年八月初八,侵華英軍第壹師米歇爾放火焚燒圓明園,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事件。事實上,在之前的65,438+02天裏,圓明園被洗劫壹空,先是被法國侵略者,然後是英國侵略者,他們在洗劫了三天後撤退。滿漢土匪亦步亦趨,闖入圓明園,洗劫放火,在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中只留下斷壁殘垣。罪魁禍首是英法聯軍,中外記載早已證明。據當時英軍匿名記者在* * *的報道,我軍為何沒有按計劃繼續逼近圓明園,至今不得而知。法軍和我們的騎兵,加上壹些炮兵,按計劃去了圓明園。但是法國軍隊比我們的軍隊晚兩個小時到達那裏。當時,已經到達那裏的英軍正在等待休息。.....法國人進攻了。他們發現有300名太監管理圓明園,而只有40名男子管理花園。其中只有20人有武器。禦花園裏只有微弱的抵抗,兩名太監被殺,兩名法國軍官受傷。然後法國軍隊占領了皇家花園。但是,這兩天在那裏發生的事情,真的不是任何壹支筆可以描述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搶劫是公認的。貴賓接待室、國賓室和私人臥室、接待室、女更衣室和其他庭院的每壹個房間都被洗劫壹空。壹些清產或洋產的藝術品被拿走,有些大得搬不動,就被砸了。還有裝飾墻、屏風、玉飾、瓷器、鐘表、窗簾、家具,什麽都逃不過劫難。昨天下午,壹群法國人再次用棍子搜查房間,打碎了所有留下的東西——鏡子、屏風、嵌板等等。據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給自己的同胞,也就是被釋放的戰俘報仇,因為這些戰俘受到了對方的殘酷對待。多國部隊的憲兵正在守衛壹個藏有大量金條和銀錠的寶庫,這些金條和銀錠將由英國人和法國人平分。被毀財產的總價值估計達到了盟軍索賠額的大部分。英軍總司令下令,要求官兵交出所有贓物,公開拍賣。拍賣所得歸部隊,然後他們就這麽幹了。.....許多精致的古董和紀念品被個人以純粹象征性的價格擁有。拍賣總額為22000英鎊(不到65438+現價兩百萬銀)。對此,1861年,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給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巴雷特上尉的壹封信中,嚴厲譴責了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犯下的罪行。他在信中寫道:“有壹天,兩個強盜闖入圓明園。壹個開始搶劫,另壹個放火。原來勝利是壹場掠奪,勝利者偷走了圓明園所有的財富,然後互相分享戰利品。這壹切都是以埃爾金的名義做的。”圓明園大水法遺址。火燒圓明園壹是為了報仇,二是為了掩蓋搶劫。沒錯,下令燒毀世界名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就是英國駐清廷公使二進。洗劫壹空,二進為何下令火燒圓明園?他的借口是報復鹹豐帝命令大臣載垣和盛寶綁架並殺害英法人質,同時也是為了掩蓋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搶劫。鹹豐帝下令他的大臣載垣和盛寶綁架並殺害英法人質的事件是怎麽回事?原來,鹹豐十年七月下旬,英法聯軍到達通州。鹹豐揚言要用親征,但他同意英法使節在北京交換合同,要求使節親自遞交國書,並行跪拜。試想壹下,馬嘉爾尼在遇到乾隆皇帝的時候都只願意單膝下跪,更何況英法聯軍現在勝券在握?英國參贊巴夏禮、法國參贊巴斯塔和其他使節拒絕下跪,導致談判失敗。8月4日,載垣宣布聖旨,皇帝宣布他反對外國人多次,並下令曾格林欽派兵攔截巴夏禮等。最終,包括隨團采訪的時報記者在內的39人全部被關進“監獄”。等到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人質全部釋放,只有19人幸存。《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也在死亡名單上。對此,埃爾金非常焦慮。他要讓女王、議會和媒體看到,他報復了清朝。因為鹹豐帝綁架殺使團的命令是從圓明園發出的。最重要的是,二進宮為了掩蓋圓明園被盜的事實,下令燒毀圓明園。陳宮,壹個無名之輩,不是策劃者,但壹個人和壹匹馬走進花園,撈出了壹幅陳宮的畫像。但後來國人調查所謂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謎團時,都把矛頭指向壹個叫龔橘的小人物,說龔橘是帶領英軍劫掠火燒圓明園的漢奸。龔橘是誰?他是晚清著名思想家龔自珍的長子。雖然是名師之子,但龔橘公然鄙視“五德”。死前曾自稱“班倫”,意思是君主、父子、兄弟都喪了,還寵著壹個妃子,只剩下半個夫妻。因此,在許多人眼裏,陳宮是儒家的叛徒,如“無父無君”。唯壹能證明他是叛徒的方法就是說動機是好的。說龔橘是漢奸,主要是指龔橘的老鄉章太炎,他說龔橘與哈裏巴夏禮關系密切,“是主謀”。根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第三卷,巴夏禮後來被授予國學大師。圓明園大火中,橘子先單騎,帶著玉器和重武器逃出。且清軍率央求西師降蘇和松松,斷絕紅石下遊,橘強燕。世界上的壹切都很奇怪。然而,章太炎不明白的是,巴夏禮和龔橘素未謀面。因為,巴夏禮曾經是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翻譯,但他在鹹豐年間是英國駐廣州領事。直到鹹豐十年六月二日,也就是1860年七月,他才作為英國參贊前往天津。龔橘從未去過廣州,10月初在鹹豐住在上海,被英國大使館參贊韋德聘為“秘書”,幫助韋德落實漢語口譯員計劃。巴夏禮和龔橘素未謀面。龔橘是怎麽成為主謀的?所以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事實上,章太炎對清末為龔橘辯護的傳聞有所懷疑。清朝末年,有傳言說英軍在陳宮的建議下放火焚燒圓明園,目的是平息洋人的怒火,保全在京的生命。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譚仙為紀念故友龔橘而寫的《龔襄公傳》,主要是用“挾”字來洗刷龔橘漢奸的名聲。接著,《國粹學報》主編登勢在《丁公安其他詩集》終版序言中明確指出:“孝嘗引英兵燒圓明園,天下多缺之;”但孝牌坊號稱奇計,蓋壹園可救京師數十萬性命,保存有利。不過,龔橘喜歡吹牛,譚仙和登勢可能上了他的“口述史”的當。所以章太炎雖然從譚仙那裏聽到了這種說法,但在重新整理《書》的時候並沒有使用。綜上所述,要不要燒圓明園,不是龔橘這種小人物能左右的。他不是主謀。據章太炎說,龔橘從韋德那裏得知二進曾派英軍火燒圓明園,於是騎馬去撈文物,暗示自己沒撈著多少。參考資料:1,鄭錫元的帝國回憶* * *晚清觀察(1854-1911)2。朱維錚的《走出中世紀2》第3和第4卷。章太炎全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