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各種修辭格功能大全
修辭手段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形象、具體、生動地表達內容。給人深刻生動的形象,推理更透徹。
(2)擬人的作用是將具體事物擬人化,使語言生動形象。
(3)誇張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喚起聯想,使所表達的事物更加突出、生動。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對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齊、節奏感強、概括力高、音樂美。
(6)對比的作用是使語言豐富多彩,使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更加突出。
(7)重復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也加強節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吸引人們的聯想,使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征更加鮮明。
(9)提問的作用是提醒人們註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
(10)反問句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打動讀者。
(11)頂級真相
用上壹篇文章的結尾作為下壹篇文章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相鄰的句子或片段或章節流傳下來,首尾相連。這種修辭手法叫頂真,也叫頂針或聯珠。
作用:自上而下修辭的運用,不僅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連貫,還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如:
(1)初山和秦山都是“白雲”,
到處都是白雲。
“長隨王”、“君入楚”進山,
雲也跟著妳穿越湘水。
《湘水》,女羅衣,
白雲可以躺下,妳早歸。
(李白《白雲歌》)
常見的修辭手法
修辭是通過修飾和調整句子,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來提高語言表達的壹種方式或方法。(* *有63個類別和78個子類別。)
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類比(分為擬人和模仿)、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句(又稱挑釁、反問、盤問)、引用、反諷、對比、重復、雙關、聯想、真實、通感、互文等。
1.比喻:
用壹個具體的、簡單的、熟悉的事物或情況來解釋另壹個抽象的、深奧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情況,是壹種修辭方法。
隱喻由三部分組成:《1》本體、《2》喻體、《3》隱喻。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區別是比喻包含喻體,擬人不包含喻體。)
作用:使表達的內容生動具體,給人以生動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性,用具體、簡單、常見的事物來解釋深奧、陌生的事物,即打個比方,幫助人們深入理解。(事物之間有相似之處)
隱喻可以分為三種形式:比喻、隱喻和轉喻。明喻的形式可以簡化為:A(本體)如(比喻:像,像,如果,猶,像,好像)B(喻體)。比喻的形式可以簡化為:A是B(比喻:成,成,成,成,成,成,成)。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而隱喻是壹致的。轉喻: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如:麻雀知道天鵝的野心!有關詳細信息,請參見下表:
類別特征本體隱喻載體
例句
這個小女孩看起來像壹朵花。
打個比喻,A就是B,是濃綠的風景,簡直就是青山綠水的畫。
打個比喻,從地下射出無數的箭,屋頂落下成千上萬的瀑布。
例:整個是壹個空靈的藍色晶體。——老舍《濟南的冬天》
2.類比:
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事情寫成大人,或者把人寫成事,或者把事寫成事。
作用: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使文章更加生動。
類比可分為擬人和模仿。
(1)擬人:
把事物寫成人,賦予事物以人的行動、行為、思想、感情和活動,用描述人的文字來描述事物。
功能:將動物、鳥類、昆蟲、花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寫成成人,使具體事物個性化,語言生動。
示例:
< 1 >桃樹、杏樹和梨樹都開了花。——《春天》朱自清
< 2 >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春天的希望》杜甫
< 3 >太陽臉紅了。——《春天》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1)把人比作莊稼,或者把這個東西寫成另壹個東西。
示例:
< 1 >人群絕望地沖上來。
在人群的歡呼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事物A寫成事物B..
示例:
火山發出壹聲咆哮。
< 2 >不遠處,他們看到壹個男人的臉在寬厚的荷葉下,下半身長在水裏。(《荷花澱》孫犁)
3.轉喻:
不要直接說妳想表達的人或事,而是借用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或事來代替。轉喻的類型:特征代替事物,具體代替抽象,部分代替整體,整體代替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提升語言的形象,使文筆簡潔凝練,使語言富有變化和幽默感;吸引人們的聯想,使表達收到突出的形象,鮮明的特點,具體和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整代的壹部分。也就是用事物的代表性部分來代替本體性的東西。
如兩岸青山相對,孤帆自陽來。——《望天門山》(二)特色生成本體論。也就是說,本體事物的名稱被借用體(人或物)的特征和標誌所取代。
例如,指南針生氣地轉過身,壹邊慢慢地說話,壹邊往外走...-家鄉。
③具體的生成抽象
例如,南華早報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了。——《梅嶺三章》
(4)工具代替本體。
比如,到了翻土的時候,十戶人家有八戶已經把囤貨點著了,開不了鍋。——《余千帆》
(5)專名泛化。用壹個典型的人或事物的特殊名稱代替本體的名稱。
例如,如果妳殺死壹個李公樸,數以百萬計的李公樸將站起來!——《最後的演講》
4.誇張:
故意誇大或縮小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的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1)誇張:誇大事物的形狀、性質、特點、作用和程度。
例子:柏油路被曬壞了,就連店前的銅牌也好像被曬壞了。
(2)減少誇張:減少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
妳只能看到壹個手掌大小的世界。
(3)提前誇張:說後出現的先出現,說先出現的後出現。
她還沒端上酒杯就已經喝醉了。
5.二元性:
壹對詞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對稱的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表達兩種相反或相似的意思。
功能:整齊對稱,節奏感強,概括性高,易記,有音樂美。
主要方法:
“1”是對的。上下句的對偶形式在意義上具有相似性、相似性、互補性和對比性。
比如墻上的蘆葦,頭重腳輕,很淺;山裏的竹筍,嘴厚,肚子空。
< 2 >反對。上下句相反或相對意義的對偶形式。
比如冷眼看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3 >串聯對(運轉對)。上下句的意義具有繼承性、遞進性、因果性、假設性、條件性等雙重形式。
比如我只喝長江水,吃武昌魚。
6.並行度:
安排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相似、語氣壹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強化語言情境和氛圍,使文章更有節奏感,更有條理,更有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或增強表達效果)。
例:他們的品質是那麽的純潔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麽的堅韌堅強,他們的氣質是那麽的樸實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麽的美好寬廣。
7.提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註意或突出所說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故意先提問,再自己回答。
功能:吸引註意力,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清晰、結構緊湊;它能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動。
舉例:花為什麽這麽紅?首先,它有其物質基礎。
8.反問句(挑釁、反詰問、反詰問):
用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提問,用否定的形式提問,用否定的形式提問,不要回答。答案隱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引人思考,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字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至於我,難道我沒有什麽可指責的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詞語(成語、詩詞、格言、典故等)。)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可以分為顯性引用和隱性引用兩種。
作用:使論點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和啟發性,語言精煉、含蓄、優雅。
< 1 >顯式報價(直接報價)。
比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弟子不必像老師,老師也不必高人壹等於弟子。
< 2 >暗報價(間接報價)。
例句: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不要氣餒。
10.諷刺:
即所謂“反諷”,用與原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原意,通過反諷來增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達親密友好之情。
比如,(清朝留學的學生)也有斷辮子的,是扁的。除了帽子,都是亮晶晶的,看得見,就像小姑娘的發髻,還得扭幾下脖子。真的很漂亮。
11.比較:
對比是壹種比喻,將兩個不同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壹起進行比較。
比如有的人活著,卻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某些人》臧克家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性有深刻的理解。被比較的兩個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是對立的,否則不能比較。
12.反復地:
為了強調某種意義,表達某種感情,即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壹個詞或句子反復出現。
〈1〉連續重復(中間沒有其他單詞)。
例:山谷回響,他剛走,他剛走。
< 2 >音程重復(中間還有其他字)。
比如,好像沒有三省,黨和國家越來越像壹個國家。沒有東北三省,誰也不會發出聲音,但黨和國家越來越像壹個國家。
功能:主要用於詩歌中,起反復吟誦和抒發強烈感情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也能使詩歌的格式整齊有序,跌宕起伏,語言優美。
13.雙關語:
利用詞的多義性和同音(或諧音)條件,意在使壹個句子具有雙重含義,即雙關。
作用:能使語言表達含蓄幽默,能加深意思,給人以深刻印象。
“1”是諧音雙關。
比如“吾失傲骨,楊君失楊柳,楊柳輕傲。”(“楊”其實是指楊開慧,“劉”其實是指劉誌勛)
"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絲”的意思是“想”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 2 >語音雙關。
它是壹種修辭方式,根據詞的多義性條件,故意引出壹個事物的意義和另壹個事物的意義。這種修辭經常出現在歇後語中。
例如:
茶壺裏煮餃子——心裏有嘴就倒不出來
這位老太太塗了口紅——我要給妳點顏色看看。
14.聯想:
看到某樣東西,並把它與某樣東西聯系起來,也就是想象。
太陽出來了,地面好像著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