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多了!這只是其中的壹部分!?最著名的是渡渡鳥!
平均每小時滅絕1個物種,科學家認為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曾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第壹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發生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創;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史上最大最嚴重的壹次,96%物種滅絕了,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
科學家認為,前五次大滅絕都屬於自然災害,而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則是由人類“導演”的。當前地球上的物種消失與歷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很相似,甚至速度更快,有調查顯示,地球上平均每1小時就有1個物種滅絕,滅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壹次。
1.斑驢(自1883年已滅絕)。
又叫半身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非洲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壹。1788年,斑驢最初是作為壹個獨立的物種被人進行了分類,被稱之為馬科類斑驢。斑驢因為它的肉、皮被人類肆無忌憚地獵捕而導致滅絕,最後被人圈養的斑驢活標本也在1883年8月死於荷蘭阿姆斯特丹Artis?Magistra動物園。
斑驢實際上是草原斑馬的亞種,它的身體後半部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斑驢的眼在腦顱的後方。斑驢脖子長,頭也長,而耳朵卻非常短小。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殺,1883年,斑驢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2.?斯特拉大海牛(自1768年滅絕)。無防備的牲畜,能長到25.9英尺長(相當於是7.9米),成年的斯特拉海牛壹般有3噸重。大量的斯特拉海牛曾經在北太平洋海岸、日本的南部、加利福尼亞活動,很有可能是人類的到來,不僅是導致了這個區域,同時也是導致了其它區域內斯特拉海牛的滅絕。
斯特拉大海牛又叫斯氏大海牛,無齒海牛,主要生活在科曼多爾群島。?斯特拉大海牛身軀龐大,體長達7~8米,重達3~4噸,是海洋裏的第二大哺乳動物。
3.?袋狼(1936年滅絕)。近代很有名的身上附有袋子的食肉類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通常被人稱為塔斯梅尼亞虎。對於這個物種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紀中新世”的早期。盡管這個物種已經被認為是滅絕物種,但是還是有不少關於目擊袋狼的報道
袋狼,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wolf,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1936年滅絕)。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澳洲大陸上的袋狼就滅絕了,僅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尚有分布。有人認為野生種群已經滅絕。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750毫米,尾長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發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
4.?愛爾蘭大鹿(大約是7700年前滅絕)。又稱為巨鹿,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它們生活在亞歐大陸——從愛爾蘭到貝加爾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00年。巨鹿肩高約7英尺,鹿角是鹿科類動物中最大的,重量可達90磅
愛爾蘭大鹿,又稱為巨鹿,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現已滅絕
5.裏海虎(1970年滅絕)。世界第三大虎,又稱為波斯虎,是虎類最西部的亞種。裏海虎臉頰周圍長滿了短毛,雄性裏海虎身型巨大,體重大約為169公斤—240公斤。雌性裏海虎不如雄性裏海虎大,體重也只有85公斤—135公斤。現在仍然存在目擊過裏海虎的說辭。
裏海虎是大型的食肉動物,身體長而強壯。雄性和雌性壹般單獨獵捕和進食。夜間活躍,但在白天也活動。壹般以大型有蹄哺乳動物為食,比如鹿、母牛等。裏海虎壹般3到4歲即發育到性成熟。雌虎壹次產崽壹般3至4只,壹般情況下存活下來的不超過兩只,死掉的和瘦弱的虎崽會被雌虎吃掉。
6.?歐洲野牛(1627年滅絕)。歐洲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壹,擁有非常龐大的體型,在25萬年前引進歐洲。在任何地方捕殺巨型動物,是貴族的特權,後來慢慢地變成了僅是王室特權。最後僅存的壹頭歐洲母野牛,死於1627年波蘭的Jaktorów?森林公園
歐洲野牛,歐洲最著名的滅絕動物之壹。歐洲野牛和古代歐洲野牛(據說為現代家牛的祖先)擁有非常龐大的體型。200萬年前,歐洲野牛被引進印度。然後引進到中東,之後是亞洲,最後在25萬年前引進歐洲。1758年,林奈?(Linnaeus)第壹次在科學文獻中對這種動物進行描述。20世紀,歐洲科學家利用已被家庭馴養的牛,培育出新的歐洲野牛(Heck歐洲野牛),與野生歐洲的野牛生物學特征相比,他們都不完全相像。
7.?大海雀(自1844年滅絕)。大海雀是海雀類中唯壹不飛的物種,體型巨大。來自大西洋,幸存直至當代,很不幸,如今已不見大海雀身影。它同時被稱為大海燕或是企鵝。它站立大約30—34英尺高(75厘米),重5公斤。這種不飛的大海雀是海雀類中最大的物種。從弗羅裏達州貝冢中發現的殘骸表明,它們在冬天都會不定期地往南飛,直到十四世紀。
大海雀是壹種不大會飛的水鳥,它們曾廣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個島嶼上,大海雀的體型與外觀非常象企鵝,它的體型粗壯,腹部呈白色,頭到背呈黑色。由於的它的雙翼已經退化,因此只能在睡眠上低低滑翔。當它潛入水中後,會繼續揮動雙翼,起著強勁的推動作用。除了繁殖季節外,大海雀很少在陸地上生活,它們喜歡集體活動,常常成百上千只聚集在壹起,在海面上漂浮或潛入海中捕食小魚小蝦等,大海雀的巢非常簡陋,每對“夫妻”只是在海島上隨便銜幾根幹草,放到巖棚上便草草了事。大海雀的繁殖能力極低,每次只產壹枚卵,每枚卵上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顏色與斑紋,看上去非常精致。
8.?穴獅,同樣被人稱為歐洲穴獅或是亞歐穴獅,是獅子的祖先,獅子類中已滅絕的亞種。這個亞種是獅子類中最大的壹類。?住在洞裏,是肉食性動物,捕食大地獺、小型的嚙齒動物、其他草食動物等。穴獅在更新世(約300萬年至1萬年前)滅絕。
9.?渡渡鳥(自十七世紀末滅絕)。渡渡鳥是壹種不飛鳥,居住在毛裏求斯島。它站著有三英尺高(1米),以水果為食,生活在陸地。渡渡鳥自十七世紀中後期就已經滅絕了,這個可以歸功於人類的活動。
渡渡鳥,學名:Raphuscucullatus。鳩鴿目(Columbiformes,有時畫為孤鴿目(Raphiformes)孤鴿科(Raphidae)鳥類。原產毛裏西斯,1681年已經絕滅。渡渡鳥不能飛行。該科包含3個種,其他兩種是留尼旺島(Reunion)的留尼旺孤鴿(R.solitarius,1746年絕滅)和羅德裏格斯島(Rodrigues)的羅德裏格斯孤鴿(Pezophapssolitaria,約1790年絕滅)。渡渡鳥體大於吐綬雞,重達23公斤左右(約50磅)。體羽藍灰色、頭大。嘴長23公分(9吋),淡黑色,具淡紅色鞘形成鉤尖。翅小而不能飛。腳強壯,黃色,腳後端高處有壹束彎曲的羽毛。留尼旺孤鴿可能是渡渡鳥的白化變種。羅德裏格斯孤鴿淡褐色,體較高較細,頭較小,嘴短而無厚鉤尖,翼上有隆突。現於牛津大學保存壹個渡渡鳥的頭和腳,大英博物館只保存壹只腳,哥本哈根保存有壹個頭。歐、美和模裏西斯若幹博物館保存有多少是完整的骨骼。孤鴿的許多骨骼亦被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