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
紫蘇梗(論雷公炮制)、紫蘇梗(論藥意)、紫蘇梗(論湖南醫學)的不同名稱。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如皺葉紫蘇和尖葉紫蘇的莖。植物形態詳見“紫蘇葉”。
晚秋采收,剪去地上部分,去小枝、樹葉、果實,曬幹。或者在夏末收割紫蘇葉時,剪去粗莖曬幹。前者叫“老蘇梗”,後者叫“嫩蘇梗”。
藥材老蘇梗:帶凹槽的方柱。長0.3 ~ 1 m,中徑約0.7 ~ 1.3 cm。表面呈紫褐色或淺褐色。有縱向凹槽和平行線,表面有稀疏的毛。分枝對生,或被除去。上部枝通常保持花萼或果。薄壁組織較輕,橫切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散漿,或中空。腱柄:灰白色或青綠色,松散,髓大。最好是又老又壯,皮紫褐色,枝少,香氣濃郁的。
湖北、江蘇、河南、四川、廣西、山東、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紫蘇(紫蘇梗)的莖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俗稱紫蘇梗。見文章《紫蘇梗》。
加工去除雜質,用水浸泡,充分濕潤,切片,曬幹。
性味甘甜,微溫。
①綱要:“辛、溫、無毒。”
②藥物含義:“味甘微辛,性微溫。”
③《本草崇原》:“氣味辛平。”
歸經“藥意”:“入脾、胃、肺。”
功能是理氣解郁,止痛安胎。治氣滯、食積、胸膈脹滿、腹痛、胎氣不和。
(1)《本草經》:“通通風毒。”
(2)《本草綱目》:“下氣稍緩,適用於體虛者。”
③本草宣彤:“能行氣安胎。”
(4)《本草崇原》:“主要原理是和胃行氣,消食化積,化痰生津。治療窒息、膈肌惡心、心臟和腹部疼痛。”
⑤《德培本草》:“疏肝益肺,調理氣血,解郁止痛,止咳安胎。”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
方壹:治傷寒胸悶氣滯,不思飲食:紫蘇壹兩梗(銼),陳橙二兩皮(泡湯去白焙幹),茯苓壹皮半(去黑皮),乳暈壹兩皮(銼)和旋覆花壹兩,半夏半兩皮(七次湯洗凈焙幹)。六味端上來,切得細如豆大。每份用五個畢沅、壹盞半水、壹分鐘姜(搗碎)、三片棗(碎)壹起煎至七分熟,去渣溫服。(《盛濟宗錄》蘇·)
②治療水腫: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生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用水煎服。(湖南藥理學)
著名專家討論①“藥意”:“蘇梗能使郁結上下,凡與氣調和之品,唯賢。其性溫和,尤其比枳殼慢。虛癥者寬胸,益膈,解氣而不沖下。入胎飲之,益氣養陰;”當妳喝張曉湯時,妳會感到虛弱。"
(2)綠善堂類辯:“紫蘇莖能通血脈,故易先生常以紫蘇莖通十二經脈之竅,治咽部膈滿,清大小便,止赤白尿。蘇祥的細莖也是常用的,不用切斷就可以用來治療惡心、膈食、吐血、出血,奏出更多的奇葩。以食氣蓋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肝主血,心主脈,血管疏通,飲食便自吸。”經典認為,陽絡傷則嘔血,陰絡傷則出血,使血回原處,嘔吐便止。"
提醒妳:紫蘇梗,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